数学课程的十个核心概念(三)空间观念
(2013-10-07 19:10:41)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空间观念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物质存在的表现。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可以说,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因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设计者先根据想象画出设计图,然后做出模型,最后才完善成功的。所以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2011)》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运用和借助实物及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最好的途径。下面就介绍几种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视觉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视觉是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空间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视觉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空间感。
2.在观察基础上进行概括与表述。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到的东西和想法直观化,用几何模型去表示抽象的数学对象,进行概括与表述。
3.操作与想象并行,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几何知识运用于具体问题中。操作是小学生智力的源泉和思维的起点,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想象具有伴随性,具有隐性的特点。学生在观察实物、概括实物时,在练习、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想象,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案例】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体积单位教学片段
片段1:复习体积的含义,学习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片段2:体验、感悟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
师: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呢?想知道吗?(发给学生1立方厘米的学具)
这就是1立方厘米,你感觉1立方厘米是大还是小?
生:小。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测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条棱都是1厘米。
师:对,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现在请找找我们记忆中的物体,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呢?
生:手指尖、小脚趾、牙齿、按钮……
师:在我们头脑中,1立方厘米有没有一个印象了?
(1立方分米的学习过程相似)
片段3:自主探究1立方米的大小,并列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中1立方米。
【案例剖析】
本例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从主线看,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经历了从现实经由几何知识再回到现实的体验过程,既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能深刻体会几何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丰富空间表象,激发想象力,形成空间观念。其次从横向看,学生测量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活动,既能使1立方厘米直观具体,还能让整个测量活动充满快乐。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的过程,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强化和提升,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本例中,观察、概括、操作等活动,其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体验。在观察中体验,在概括中体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