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过敏药致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多达数十种,较熟悉的以扑尔敏为代表的第一代抗过敏药。这类药还包括多虑平、赛庚啶、非那根等。第一代抗过敏药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等疗效可靠,因此使用相当广泛。不过,服用后有嗜睡、全身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而第二代抗过敏药则有效避免了这些不良反应,常用的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定、阿司米唑等。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一般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嗜睡作用,尤其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患者更为使用。
(一)病案
1.患儿因高热接受异丙嗪肌注,注射后20min患儿开始烦躁不安,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静推葡萄糖酸钙2h后患儿红斑减退。另一成年患者以肌注异丙嗪镇吐,注射后10min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抢救而治愈。
2.两位伤寒高热患者:一位重症菌痢患者,在静脉注射地米后分别出现皮肤瘙痒、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经及时应用肾上腺素、异丙嗪而好转。另一位患者次日再次静脉注射地米又出现同样表现。
3.另有三位慢性肺心病患者,在静滴氢可出现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其中一位发现过敏性休克,另一位在过敏反映后呼吸困难加剧,医生误以为是患者的原疾病恶化而加大其氢可剂量,结果是患者过敏反应加重。
(二)抗过敏药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属I型变态反应
此变态反应的特点,与一般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基本一致。该类药物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抗原包括药物本身或其自然衰变物、添加剂、杂质、污染物、药物体内代谢产物。特异质患者对其中1种或数种抗原产生了病理性免疫性反应,从而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目前人们认为,寻麻疹,过敏性休克属于I型变态反应。寻麻疹患者的免疫功能已处于敏感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抗过敏药物最易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提示在用抗过敏药物治疗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时,需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后反应。
(三)诊治要点
减少对抗过敏药物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的误诊、误治,应加强对矛盾效应的认识。药物矛盾效应具体表现有:当患者应用抗过敏药物后出现较严重的过敏反应时,常将患者误诊为其他疾病,不但未让患者停用致敏原,甚至还让患者加量继续应用该药物,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部分医师在用药前不祥细询问患者的药敏史。所以,医务工作者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均须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的药敏史,对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以药物矛盾效应来解释,以免误诊误治。
1.将肾上腺素用于治疗过敏性休克时,患者的休克不缓解或反而加重,或原无休克的患者用药后发生休克,均要考虑是否存在肾上腺素过敏反应。除禁用肾上腺素之外,对于肾上腺素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与一般因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相同,还可使用间羟胺、美酚丁胺、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2.在应用抗过敏药物治疗抗过敏疾病(特别是治疗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若用药后患者病情迁延不愈或加重,或出现新的过敏症状和体征,就要考虑是否有抗过敏药导致过敏发生的可能,并应及时停用该药物。在此强调醋酸泼尼松与氢化可的松有交叉过敏反应。
3.还应加强注射后留院观察制度的执行。绝大多数药物过敏性休克发生于注射药物后30min内。
后一篇:淋巴结病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