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标点符号复习稿】

标签:
作文 |
分类: 高考基础知识 |
初中语文标点符号复习稿
1.标点符号分类:两大类
点号:七个
标号:九个
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2.几个重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1)
问号表示整个句子是疑问语气,有疑问词的句子不一定是疑问句。
例1: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 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1993年高考题)
(评:此句“究竟扎实不扎实”貌似疑问句,但仔细揣摩整个句子句意,却是陈述句,原句中间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例2:我们已做了安排,但不知道他们会有什么打算。
例3:这就是语言为什么要认真学习的道理。
例4: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耍,还是把玩耍当读书。
选择疑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不用。
例1: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注意。
例2:是因为力不从心,还是由于不重视而没把事情办好?
问几件事就用几个问号。
例1:明天开会你去不去?带不带笔记本?
例2:这是什么东西?是谁拿来的?
例3:大家都去当元帅,都去发号施令,那谁去开枪开炮,谁去冲杀搏击?
反问句,一般用问号。
例1: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一个海上英雄吗?
例2: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哪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要好呢!
有的反问句,句末可不用问号,而用叹号或用句号。反问句用叹号表达的是一种感情更强烈的语气。
反问句句末用句号表达的一种陈述的语气,这种用法一般很少。
例1: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例2:不这样,怎么去赶超世界强队,怎么去为国争光呢!(第五册《苦练》)
例3:青岛的人怎能忘记下海呢。(第六册《五月的青岛》)
倒装句,只在句末用问号。
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评:这是一个倒装句,“同志们”后宜用问号,但是句中则不能用。
(2)
感叹句末尾,则用感叹号。
例:噫,用自己挣的钱交学费,可美!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用叹号。
例1:渔夫啊,准备死吧!
例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例3:你给我出去!
例4:停止射击!
评:这类句子,在句型判断的时候很容易犯把它们判断成感叹句的错误。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用叹号。
例1:难道还不是花我们的钱!
例2: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评:用叹号的反问句与用问号的反问句相比较,前者语气比后者更加强烈。
(3)
顿号的停顿是句子内部的停顿,顿号前后是并列的词或短语;而逗号停顿表示的是前后为并列的句子。
例1: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 ,红的火红 ,白的
雪白 ,青的靛青 ,绿的碧绿 ,……
例2:在先生那儿,我们听到了许许多多前所未闻的传说 、神话 、故事,上下五
千年 ,纵横九万里。
例3:你是革命第一 ,工作第一 ,他人第一 ,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 ,休
息第一 ,与自己第一。
顿号的停顿,语气短促,感情一般;独立性较弱。
逗号的停顿,语气舒缓,便于抒发感情;独立性较强。
例1:晋祠的美,在山 ,在树 ,在水。
例2: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 ,饥荒 ,苛税 ,兵 ,匪 ,官 ,绅 ,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顿号在相邻数字连用时的运用。
我们在文章中常常会看到,相邻的数字连用,有的中间用顿号,有的中间不用顿号。
例1:庆同小学三、四年级从这学期起采用了这套语文新教材。
例2:川西的北部,海拔三四千公尺的地方,原来是森林区。
(评:这两个句子同样有数字“三”与“四”的连用,为什么一个中间必须加顿号,一个中间不能加顿号呢?例1中的“三、四年级”是个明确的概念,就是指三年级和四年级,这里的“三、四”表示确切的数目,中间应有停顿,所以要加顿号。例2中的“三四千公尺”是个笼统的概念,只能当一个词看待,这里的“三四”表示大概的数目,中间没有停顿,所以不能加顿号。)
例3:杜甫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歧王宅里、崔九堂前。
评:这一句前一个顿号用错了,应该删去。因为“十四五岁”不是表示确数,而是表示概数,中间没有停顿,所以不能加顿号。
思考例4的顿号用得正确吗?
例4:小河对岸三 、四里外是浅山,……
例1:去年七、八月份,这里发生了洪涝灾害。
(评:这句话有两种理解,如果是确切的数目,指两个月,“七月和八月”发生
洪涝灾害,则用对。如果是大致的估计,并不实指两个月,顿号就不能保留。)
并列词语之间需要停顿,是该用顿号,还是用逗号,要视语境、语气及表达效果而定。
如果独立性很弱或没有独立性就不能用逗号,而要用顿号。
例1:沿途的村庄、道路、田野在他的泪眼中都像蒙上了一层薄纱……
(评:“村庄、道路、田野”,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的视野景象,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无独立性,所以用顿号。)
例1:洪水进了王大娘屋内,班长带领战士们急忙闯进去,将大娘背出来,接着又
转移粮食、衣服。
般语气语气沉稳、舒缓,停顿时间长。
例1:这次采访,你必须带三样东西:钢笔,录音机,照相机。
例2:鸟类们,小的,大的,花的,素的,有的觅食,有的角逐,有的唱,有的叫……
例3:校长珍重宣布:“这次评选的‘三好学生’是李卫名,王丽花,郑小兰。”
例4:他的字写得工整,美观,大方。
如果句子中所列举的若干词或短语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次,则顿号不能一顿到底。
例1:在主席台就座的有本市的四位主要领导:市委书记、市长王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李玉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顺和、以及政协主席张启。
(评:句中五个顿号所间隔的短语,不是一个逻辑层次。为一个层次,为一个层次,这处用顿号,处应把顿号改成逗号。)
(4)
分号表示的是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的停顿时间比逗号大,一般用了分号的句子内部还须包含逗号。
例1:我们曾经说过,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 ;
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例2:一边想,一边做,想,要靠做来证明 ;做要靠想来指导。
例3: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 ;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例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例2: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才好。
例1: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 ;可是不粜那已
经送到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
例2: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例3:如果说,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证明”
的问题;那么,论证就是解决“怎样进行证明”的问题。
(评:这三个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分别为转折、因果、假设关系,为了分清复句的结
构层次,它们都用了分号。如果该用逗号便不易分辨前后两层意思,如果该用句号又会把前后连贯的意思割断,所以要用分号。)
么,宾语内部也可以用分号。
例1:经验告诉我们: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特征 ;那种低而厚密的云层,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例1: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着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 ;
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 ;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或素菜的时候 ;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趾缝的时候,你是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
(评:这是个单句,句首的四个状语提出四种特定的情景:俯瞰、远望、端详、接
触,之间都用了分号。)
(5)
提示语之后的停顿
例1: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 :射出去的箭,说过了的话,度过的日子。
例2: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注:有些时候,提示语之后,也可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例1:晋祠的美 ,在山,在树,在水。
例2:鲁迅清醒地看到 ,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
总括语之前的停顿,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1: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联的。
例2: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例3: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6)
表示直接引用
例1: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例2:“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例3: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表示强调突出
例1:总之,要做到语言美,只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行了。
例2:那件淡黄色的球衣中央,印有一个大大的“8”字。
例3: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两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例4:为了纪念孩子的母亲,禹把这孩子取名叫“启”。
表示特殊含义(特定含义)
(评:这种用法,其实可以把它们理解成是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加上双引号的词的含义多为比喻义,去掉引号词义则是一般意义。如例1中的“春潮”一词,在句中是比喻老年人青春焕发,返老还童。如果单独看待“春潮”一词的含义,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表示特定称谓(包括“简称”)
例1:但所得的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例2: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例3:三十年前,我们几十个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志同道合,我挑头儿,成立了“春潮文学社”
例4:“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简称)
表示讽刺
例1:我们是人,绝不能写“天书”。
表示否定(反话:正话反讲,反话正讲)
注:表示讽刺或否定的用法,实际上包含了“特殊含义”这种用法,但其目的是讽刺或者否定。
(7)
直接引用之语,说话人在中间,则直接引语的点号都应放在引号内。并且,紧跟说话人的末尾用逗号。
直接引用之语,说话人在开头,并且引用的话能够独立来用的,则在开头用冒号和双引号,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的里面。
直接引用讲话人的原话,说话人在末尾时,说话人末尾用句号,双引号和点号连用,点号在双引号内。
局部引述:凡是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引号内末尾不用标
点。可用冒号,也可不用冒号。
例2:“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
这是在开头
例3: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例5: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例6: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如果中间引述的内容句子过长,则可以用逗号隔开,以作停顿。)
例7: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评:上述四句的末尾的句号属于全句,不属于引文部分。)
例11:常言说:“言为心声”,好的对话描写,能够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述的内容也可以在开头用冒号隔开)
要是局部引述本来有问号或感叹号,而这个标点又很重要的时候,这个标点可以保留着,不略去。
例1:在对话中,用反诘的语调重复对方话里的某一部分,然后就这一部分提出问答,这重复的部分也有反诘的作用,往往含有“这还用说?”“连这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这样说?”之类的意思。
例2:叙利奥忽然觉得有人用两条发抖的肩膀抱住了他的头,不觉“呀!”地叫了出来。
引号里面再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如果是间接引用的话,只用逗号,不用双引号。
间接引用,有些时候,也可单用冒号。但这个冒号的运用要慎重,因为冒号的内容管辖范围只能是到第一个句末点号为止。
强者一天紧逼一天,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8)
解释说明
话题的突然转换
意思的转折
意思的递进(语意的跃进)
声音的延长
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这种用法不多见,一般多见于问答体的说明文中)
例1: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9)
括号是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常见的括号有两种类型。
句内括号
括号里的话是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
句内括号要紧贴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而且括号内的句末一般不出现点号。
例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例2:这里说不完,只择要述之:卷毛世界第一(这花了多少心血!);(评:此处括号是句内括号,句内括号内的句末一般不出现点号,但有两个标点特殊:感叹号和反问号。用法同双引号的局部引述一样,如果括号内的句末点号对表达原文意思很有必要,那么这个点号也可保留)真实、匀称、完整、不刺手;釉色好,洁白有光,颜色鲜丽、雅致(淡紫、银灰、浅棕三色),精细多彩,像个艺术品;色样多,姿态活泼(当时就比日本的多五种,据说现在更多了);瓷土好、骨子硬……
句外括号
句外括号要放在句末的标点之后。
括号里的句末可根据文句的内容、语气可使用各种标点;如果不成句子,或仅仅是个单句,就不用标点也可。
例1: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评:例1这个句外括号中的文句是个单句,句尾不用句号。
例2:我只把岪里契序文引的原文来校对一下。(我顺着序文里的次序,编着号码写下去,不再引你的译文,请你自己照着号码到书上去找罢。序文里的翻译,这里不谈了。)
评:例2这个句外括号中的内容是完整的几句话,应按照正常的点断方式一样的使用标点符号。
(10) 破折号和括号的区别
同:两者都是可以用于注释,所标示的都是注释性的文字。
异: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可以不读。
(11) 省略号
表示引文省略
人们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人家的话,用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证明自己的观点等。但是在引用人家的话是,为了突出重点,当不必全部引用时,则用省略号省去不必引用的部分,这种省略叫引文省略。
例1:“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例2:于是势必至于得到这样的结论——“……正当的女子教育应该是使女子成为完全的女子。”
表示列举省略
在行文时,常常会列举出许多类似的人物、事件、现象等等,当列举一定的数量、并能足以表达文意时,其余的就不必再一一列举下去,就用省略号来表示,这种省略就叫列举省略。列举省略的运用,列举的数量必须要满三个。
例1: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
例1:这次我们班获奖的同学较多,有大胖、小牛、铁蛋……等人。
表示重复省略
在行文中,常常会有许多重复的语句,如果如实地重复写下去,就没有这个必要,往往用省略号来表示之。
例1:还有老师那块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静一点……”
表示语意中断(话未说完)
在行文时,当描写人物说话时,往往由于外界的干扰或某些别的原因不能把话说完而造成中断,那么,这中断的部分需用省略号表示,使“停顿”和“续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表现人物和语境。
例1:“没,没……”大臣们来不及说完,就转身来命令兵士,“把所有说笑的人都抓起来!”
例2:他问厂长老余:“这军旗,是……”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当说话人充满感情时,由于激动等原因,说话时往往会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在行文时,为了表示说话时的这种感情和语音,其间歇处用省略号表示。
例1:奶奶挣开眼,紧紧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鲤鱼……一定要……跳……跳龙门……”眼泪像断线的珍珠般落到了绣着鲤鱼跳龙门的书包上。
表示说话的沉默
例1: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表示语意难尽
在文章中,当有的语言情深意丰,这时话虽已说完,然语意难尽,感情并没有因话已说完而终结,往往在这种句子后面用省略号予以表示。
例1:车队像一条河,
(评:这是著名诗人李瑛描绘亿万人民泪洒十里追悼周总理逝世的情景,句末用省略号表达人民对总理语意难尽的无限哀思。)
表示意在言外(潜在文字的省略)
在行文时,当有的文句的某一部分可以包含某种文意时,这时有意将这一部分不予写出,而是在该文句后用上省略号,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去悟出作者的题旨,从而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例1:假作真时……
(评:“假作真时真亦假”,是出自《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的上联,作者将“真亦假”用省略号表示,紧扣副标题,给了读者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表示语音的延长
例1:“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评:这句话是当“我”问到闰土的情况时,母亲的语音延长,对闰土的处境充满着无限同情,话语虽完,然语音尚留耳边,故在“他?”之后和“他景况也很不如意”之后均用省略号表示。)
例2: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
表示含糊其辞词语的省略
在行文时,常常会出现要再现人物说出的含糊其辞、欲言又止的话,这种话语多用省略号表示,用以表示其说话时的停顿和神态。
例1:“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评:这是“我”对于杨二嫂的讥讽想辩解,但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我”颇为惶恐不安,只好含糊其辞的应付着。)
(12) 书名号
表示书籍名
表示文章篇名
如:《孔乙己》(文章篇名)
表示报纸或刊物名称
表示影视、戏剧名称
音乐作品名称
如:《黄河大合唱》
书名号内再用书名号,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书名号和引号辨析
1、文件名用书名号
2、电视栏目名用双引号
试判断下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文原句的各句中标点运用是否准确。
1、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的功课有没有做好?今天的功课全带来了吗?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告别了吗?……(节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
2、“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3、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爸爸的花儿落了》)
4、“你真是丑得厉害!”野鸭们说。“不过只要你不跟我们族里任何人结婚,这对我们倒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丑小鸭》)
5、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邓稼先》)
6、一百多年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