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购44套房补贴80万,地方政府给炒房留了口子?

(2016-12-22 17:35:39)
标签:

杂谈

​天涯舆情分析师辛露



  近日,六安市裕安区政府网站发布的一条公示信息引发舆论热议。该公示显示,一合肥购房者在六安市裕安区同一个小区内,购买了44套房子。按照当地旨在落实“去库存”的购房补贴政策,该房主共获得约80万元补贴。随后,上述公示信息被删除。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q0hOW4KSjS6WXOQkcAtlqmsrTRgH0ic8DPn1G8J26aN2bRZDtHKOR4iceovWjLw5sFnvhelKs8dAP7FeQv9zNCtQ/0?wx_fmt=jpeg


  12月20日下午,六安市裕安区房地产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称,购买44套房产的购房者提供的票据手续齐全,符合政策规定的补贴条件,所以补贴完全符合规定,没有问题。同时表示“当初制定政策时没考虑太细,没有料到有人会买这么多套房子”。并透露上述44套房子是企业间的抵债。


  12月21日,六安市裕安区回应称,该男子购买的44套住房系该楼盘开发企业采用房屋买卖方式以房抵工程款。同时,80万元补贴尚未兑现,下一步将在补贴兑现之前,由裕安区购房补贴审核小组进一步审核把关,对不符合补贴政策的购房户坚决取消补贴资格。


  1、以财政手段去库存备受质疑


  “买房凭什么补贴?”,“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卖个房子还政府来补贴!”。舆论普遍质疑为何要为购房补贴买单,认为房产开发等属于市场行为,应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而政府给予购房者财政补贴,有给开发商背锅的嫌疑,更可能是对房地产市场无序、野蛮发展的鼓励。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q0hOW4KSjS6WXOQkcAtlqmsrTRgH0ic8DDKspKhaqx7ibsdYdMXqMBxzp7SoDq1Y9DSdEk387FwhYFY1tFhqbL8A/0?wx_fmt=jpeg


  政府推进去库存确实有必要,但是用什么手段来促进去库存却值得推敲。@光明网 评论文章指出去库存,关键是要走市场化的道路,而行政补贴的形式,成为“开发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借口”。不按市场化路径来推动去库存,使去库存的逻辑出现了问题,这是六安出现的这个事件背后的真问题。


  @新华日报 评论文章指出“购房补贴政策”不是真正的去库存,有鼓励炒房哄抬房价嫌疑,并让纳税人看到财政支出存在随意性的问题。认为只要条件成熟,购房补贴政策应彻底退出,政府不能一直当楼市“奶妈”。对于房地产,更重要的是,要健全政策法律和市场机制,给楼市装上“稳压器”,防止高库存,不再被迫去库存。


  对于六安这样的四线城市,“去库存”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种政绩压力。@京华时报 评论认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地方政府便可能剑走偏锋,为了尽快消化“库存房”而用力过猛,以至于无暇顾及政策本身的漏洞。


  2、购房补贴恐变成富人福利


  网络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工资永远跑不过CPI”,与此相似的是“工资永远追不上房价”。在此背景下,政府推出的多项财政补贴,如油价补贴、购房补贴等,其前提都是需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因而,也引起舆论的广泛质疑,相关政策恐变成富人福利。


  @新京报 评论指出,当下不少领域均存在财政补贴不严肃、不规范、随意性强的问题,每每引发公众的公平焦虑。而财政补贴本该是政府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一项制度设计,旨在扶持贫弱与无力者,最大限度减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而一旦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对富人倾斜,必然产生扭曲,让富裕者更富裕,从而悖离了补贴的初衷。


  3、因舆论压力取消补贴 是“国之不幸”


  @北京青年报 指出虽然一个人购买44套房子的情况比较特殊,但其购房和申请补贴都“票据手续齐全,并未违规”,政府就应当按规定给予购房补贴,对此不应该有什么疑义。认为政府如果迫于虚妄的舆论压力,将柏某某视为“不符合补贴政策的购房户”而取消其补贴资格,则不但侵害了柏某某的合法权益,而且将损害政府自身的权威和公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某评论文章同样指出,规则,不管对错,一旦成文,就应该执行。除非把规则废止,但「法不溯及过往」,政策也一样。 既然已经出台了这样的补贴政策,且有官方文件,白纸黑字,而购房者票据手续都齐全,就应该按规则办事。如果舆论压力大过规则,那才是国之不幸。


  4、政府要教会工作人员 面对舆论怎样说话


  在媒体报道中,六安市裕安区房地产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回应,“补贴完全符合规定,没有问题”,成为刺激舆论的关键点。有网友批评“很多连常识中都知道是不对的,但官方却说很对”,支持者达1400余。因而,对于政府来说,不光要重视舆情,积极应对,更应该教会“自己人”说话,特别是面对媒体时。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q0hOW4KSjS6WXOQkcAtlqmsrTRgH0ic8DWq9YHE5HoOUqWQ3yibfnAEtbZ920q7eODia6EGFoSicIehTK2WiaB7MJRw/0?wx_fmt=jpeg


  1983年我国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得到快速发展,但这仅是对外和国家层面。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中,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成为轰动一时的案例。随后,面对舆情危机怎样说,说什么探讨颇多。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体发展也出现新形势。而在政府来说,也面临新的情况,打破了过往依靠宣传部对外发声的传统。各级官员、工作人员都可能成为一起事件的“官方”声音,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教会他们,面对媒体怎么说话,说什么。


  “会说话”应该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要有这样的觉悟和预期。如此,将最大可能避免如该事例中,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而点燃舆论的情况发生,如果用语恰当,反响不会如现在强烈,特别是给当地带来舆情难度也将降低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