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文艺生活------舞台音乐剧篇(四):《音乐之声》,音乐和电影的永恒经典

(Do!)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e!)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i!)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o!)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la, a note to follow
so
(Ti!)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oh oh
oh
这自小就为人熟识的曲目,来自于音乐和电影经典《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它曾经伴随着几代人,成为无数人脑海里美好的回忆。
(图一,电影《音乐之声》的经典海报,该影片在2001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国家电影收藏》
这个故事起源于玛丽亚·冯·特拉普自己的真实经历:21岁的玛丽亚原本是阿尔卑斯山某修道院的实习修女,因为身体不好而被院长送到附近的格奥尔格·冯·特拉普(Georg von Trapp)上校家修养,并兼任家中长女的看护。这个特拉普上校可是个高达上的人物,人长得帅就不必说了,还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奥匈帝国的海军潜艇舰长,率舰击沉过13艘敌国的舰船而被捧为奥地利的民族英雄。战后,特拉普上校失去了他第一任妻子,在继承了她的大笔遗产的同时,也成了带着五女两男七个孩子的鳏夫。玛丽亚到了他家之后,很快爱上了家中的孩子们,继而又与年长自己二十五岁的特拉普上校坠入爱河,终于在一年后喜结连理,其后再为其生下两女一男。(瞧这一家子,父母加上子女,刚好可以组成一个步兵加强班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也殃及到特拉普家族,上校是个军人,管钱不行啊!因为管理不善,他失去了几乎所有的财产。于是他放下身份,和玛丽亚一起带领家中较为年长的七个孩子组成家庭演唱团,并在1936年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赢得大奖。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作为奥地利前军官的特拉普上校拒绝了希特勒的征召令。为了躲避追捕,他们以出外露营的名义搭乘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逃到意大利,从此在欧洲展开巡演。1939年,特拉普一家移民到美国,不但将演唱事业带到北美各地,还经常在自家的农场举办音乐节。
1956年玛丽亚的自传发表之后不久,很快就被改编为西德电影《特拉普家庭》(Die Trapp-Familie),并在欧洲引起轰动。
http://s13/mw690/002TnKjxzy7cqih5BWQfc&690
(图二,1956年西德电影《特拉普家庭》的海报)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电影导演文森特·唐纳德休(Vincent J. Donehue)将特拉普家庭的故事介绍给了百老汇的夫妻档,制作人理查·哈勒代(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员玛丽·马丁(Mary Martin),并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在几经周折联系到玛丽亚并获得了她的支持后,他们从德国电影公司那里获得了版权,开始创作一部全新的音乐剧。
1959年11月16日,经过一年的准备之后,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终于在纽约百老汇的Lunt-Fontanne剧院隆重上演。女主角玛丽亚由玛丽·马丁扮演,男主角特拉普上校则由奥地利裔的百老汇知名男演员席多·拜克(Theodore Bikel)扮演。该剧首演之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并在1960年的托尼奖(Tony Award)的评选中一举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Best Musical)、《最佳音乐剧女主角》(Best Performance by a Leading Actress in a Musical)、《最佳音乐剧女配角》(Best Featured Actress in a Musical)等在内的六项大奖。
此后,该剧在首演剧院继续上演,直到1962年11月6日改迁至
http://s6/mw690/002TnKjxzy7cqiovBGta5&690
(图三,1956年版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原创演出团体)
由于《音乐之声》在百老汇的靓丽表现,因而引起了好莱坞巨头二十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的极大兴趣。1960年6月,二十世纪福克斯以一百二十五万美元(相当于2016年的一千万美元)购得该剧的电影版版权。但按照当时的合同,一直等到百老汇的演出下档之后才于1964年开拍。当时,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因为之前拍摄《埃及艳后》(Cleopatra)耗资巨大,几乎陷入倒闭。为了挽回局面,他们特意请来了曾经改编过《国王与我》(The King and I)和《西街故事》*(West Side Story)的著名剧作家恩斯特·雷曼担任编剧,又请来大牌导演劳勃·怀斯(Robert Wise)担任指导,终于在1963年起开始拍摄,并于1965年3月2日成功上映。
电影《音乐之声》由英国知名女演员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领衔担纲女主角玛丽亚一角;男主角特拉普上校则由加拿大戏骨克里斯托弗·奥姆·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扮演。上映之后,动人的故事伴随着玛丽亚的悠扬歌声,加上萨尔茨堡周边的美丽风光,立刻引起了全球的轰动,使之迅速成为当时上座率最高的电影。在1965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该影片共获得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包括《最佳影片》(Best Picture)、《最佳导演》(Best Direct)等五项大奖。于此同时,该影片还在当年的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评选中获得《最佳音乐或喜剧故事片》(Best Motion Picture-Musical or Comedy)和《最佳音乐或喜剧故事片女演员》两项大奖。而影片当中的许多歌曲如上面提到的“Do-Re-Mi”还有《雪绒花》(Edelweiss)等都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而广为传唱。
http://s10/mw690/002TnKjxzy7cqiGay4V49&690
(图四,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在孩子们面前弹唱的画面)
继在百老汇的成功上演之后,1961年5月18日,伦敦版的音乐剧《音乐之声》又在伦敦西区的Palace Theatre闪亮登场。该剧上演后同样大获成功,最终以连演2,385场的耀眼成绩下档。
1981年,在制作人萝丝·泰勒(Ross Taylor)的一再请求下,51岁的老演员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最终同意领衔出演伦敦西区的复排版《音乐之声》中的玛丽亚一角。起初,克拉克曾担心说自己年纪太大不能胜任,没想到上演之后却得到了一致好评。甚至连原型玛丽亚·冯·特拉普本人都亲自前往观看了首演,并盛赞克拉克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玛丽亚”(The best Maria I have ever seen)。同时,史无前例的票房需求,也使得该剧在1981年10月26日-11月31日一周之间创造出的英国音乐剧史上从未有过的101%上座率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而该版《音乐之声》的原声录音,也成为该剧史上第一个采用数字技术录音(Digital Record)的版本并在二十年后的2001年出版了首张CD专辑。
http://s2/mw690/002TnKjxzy7cqjiEvWpa1&690
(图五,1981年伦敦版《音乐之声》的原声录音专辑封面)
1998年3月12日复排版的百老汇《音乐之声》在原版停演将近25年之后再一次在百老汇的Martin
Beck
2006年11月15日,由英国音乐剧作曲家和制作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爵士指导的复排版《音乐之声》又在伦敦西区的伦敦守护神剧院(London Palladium)再次上演。该剧起初曾邀请好莱坞明星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扮演女主角玛丽亚,但因约翰逊的档期不合而被拒。于是,韦伯爵士和剧组决定采用电视选秀的形式选出剧中玛丽亚的扮演者。
2006年7月29日-9月16日,一台由著名笑星兼电视主持人格拉汉姆·诺顿(Graham Norton)担任主持的名叫《如何解决像玛丽亚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Maria?)的电视选秀节目在BBC一台播出,目的是为了选出一个最受大家欢迎的玛丽亚的扮演者。最后,来自威尔士的北爱尔兰裔女歌手康妮·费雪儿(Connie Fisher)脱颖而出,成为11月开演的韦伯复排版《音乐之声》中的玛丽亚。
该版《音乐之声》上演后,同样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一直到两年多后的2009年2月21日,才结束了在伦敦的演出,开始了英国全国的巡演。
http://s16/mw690/002TnKjxzy7cqjsS5or2f&690
(图六,2006年韦伯爵士指导的伦敦复排版《音乐之声》的演出场景)
近十几年间,音乐剧《音乐之声》继续以不同的版本在世界各地上演,其中包括了2005年奥地利的德语版,2011年阿根廷的西班牙语版,2014年的韩国和南非版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2010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的韦伯版。该版本中的玛丽亚的扮演者采用了与2006年伦敦版本同样的电视选秀方式,最后由加拿大舞台剧女演员艾丽西娅·麦肯锡(Elicia MacKenzie)胜出。
2013年12月,由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录制的电视现场版音乐剧《音乐之声》先后两次在电视节目中播出。女主角玛丽亚由2005年《美国偶像》(American Idle)第四季冠军,格莱美奖(Grammy Award)得主,著名乡村音乐歌手凯莉·安德伍德(Carrie Underwood)扮演。男主角特拉普上校则由英国电影和电视明星史提芬·莫耶(Stephen Moyer)扮演。
http://s3/mw690/002TnKjxzy7cqjDrpiWb2&690
(图七,2013年NBC电视版音乐剧《音乐之声》海报)
2015年9月起,由三座托尼奖得主,美国著名舞台剧导演杰克·奥布莱恩(Jack O'Brien)指导的全新版《音乐之声》开始了其计划两年的北美地区巡演,首站是洛杉矶音乐中心(Los Angeles Music Center)的Ahmanson Theatre。该剧中玛丽亚由90后新星克里斯汀·安德森(Kerstin Anderson)扮演。演出之初,该剧就获得了广泛好评,巡演期一再延长。2017年1月起,该剧女主角已经由另一位90后女演员Charlotte Matlby全面接棒,并已将巡演计划安排至明年六月。
http://s7/mw690/002TnKjxzy7cqjYZhsy26&690
(图八,目前在北美地区巡演的全新版《音乐之声》海报)
六十多年过去了,《音乐之声》不但仍然保留着其在音乐、戏剧和电影历史上的经典地位,还成为德国城市萨尔茨堡(Salzburg)的象征之一。这座培养出大音乐家莫扎特(Mozart)和当代大指挥家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的美丽城市,也因为它是《音乐之声》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和拍摄地而名扬世界。1996年,萨尔茨堡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http://s14/mw690/002TnKjxzy7crdJaVSRcd&690
(图九,《音乐之声》故乡之旅的旅游大巴,背景是阿尔卑斯山的美丽风光)
*《国王与我》和《西街故事》都是著名的百老汇音乐剧,后来都曾被改编拍成电影。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1999年由周润发和好莱坞明星朱迪·福斯特(Jodie Foster)合演的好莱坞电影《安娜与国王》(Anne and the King)也是取材于《国王与我》的故事。
**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是英国著名的女演员,曾因其在戏剧和电影界的杰出表现先后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托尼奖、艾美奖和格莱美奖等多项大奖。她因在1956年在根据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剧作改编的音乐剧《窈窕淑女》(原名《皮革马利翁》Pygmalion)中担纲女主角而一举成名,又因在1964年在迪斯尼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中的精彩演出而获得首个奥斯卡奖,因此被选定在1964年的电影《音乐之声》中扮演玛丽亚。近年来,她多次在动画片《怪物史瑞克》(Shrek)系列中为王后一角担当配音。
***克里斯托弗·奥姆·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是加拿大著名男演员,多次获得奥斯卡奖、托尼奖和艾美奖等,他的代表作除《音乐之声》外,近年来还有2010年的浪漫喜剧电影《初学者》,他因在其中扮演剧中男主角的父亲一角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Best Supporting Actor)。
备注:以下是音乐剧和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些最著名曲目------
1.
2.
3.
4.
5.
此处为《音乐之声》目前北美巡演的官网:http://thesoundofmusicontour.com/#slide01
以下为“《音乐之声》故乡之旅”的旅游网站之一(仅供参考):
https://www.panoramatours.com/en/salzburg/tour/regular-t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