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2016-04-01 09:18:02)分类: 语文教学设计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十 总复习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七部分: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本学期所学的“数学广角——推理”内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不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学习,只是在练习中出现。编排时,应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的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应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认识万以内的数并进行比较和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克与千克,能掌握统计方法,通过分析统计表提出并解决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比较被动,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复习阶段要进行系统性的复习,积极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掌握解题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总结,及时反馈,使复习体现实效性,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4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1课时
十 总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数学思考:通过游戏、实践操作和设计综合性的复习题,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问题解决: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组复习内容,设计多种形式进行复习。
情感态度:复习时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复习统计,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
课时安排:4课时
1.复习表内除法及混合运算…………………1课时
2.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1课时
3.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运动………………1课时
4.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
2.
二、复习整理:
3.
32÷4
24÷6
24÷3
先独立做在课本上,再说一说怎么样算的。
4.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5.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想一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小组讨论交流后,口答。
6.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习:
1.
15÷5=
45÷9=
45÷5=
2.
3.
16○6=10
20○5=2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呢?请学生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2.今天,我们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其加法、减法的复习。(板书课题)
3.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
②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似数。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0页第5题,找出这段文字中哪些数是近似数?并画出来。再请同学回答。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
(2)
(3)
(4)
三、教学效果测评:
四、拓展性学习:
在下面各数的前后各写两个相邻的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 200=
620 100=
130 - 70=
2000 50=
1200-40=
860 - 80=
二、整理复习。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三、拓展性练习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减法。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2.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二、复习整理:
3.
(1)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叙述两幅图的意思,没有说好的请其他同学来补充完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
6+24=30(角)
或: 6×1+8×3
=6+24
=30(角)
4.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举手的统计方法来试试。
5.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6.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得到讨论结果后,全班交流展示。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6.127页第11~15题。能够填在书上的就填在书上。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
四、拓展性学习:
1.调查班上昨天的数学作业,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并制成统计表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
2.二年级各班存放图书数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