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白居易·《长相思·卞水流》·赏析笔记·
(2017-11-08 11:58:49)
标签:
文化宋词赏析 |
025、
长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源于河南,向东南汇入淮河。
瓜洲古渡:在江苏扬州市南长江北岸。瓜洲本为江中沙洲,沙渐长,状如瓜字,故名。一作“瓜州”。
吴山:在浙江杭州,春秋时为吴国南界,故名。此处泛指江南群山。
现代汉语译文1:
汴泗入淮向南流,别泪涟涟解方舟。遥望古渡船去远,再望吴山更生愁。
念樊素,思悠悠,想柳枝,恨悠悠,月下醉翁独倚楼。
现代汉语译文2:
汴水脉脉流无情,主仆相别泪水流。汇泗入河更南流,流向瓜州古渡头;跨长江,过苏州,达杭州;浙水默默向昏暗,吴山点点万般愁。
想樊素呀,思绪悠悠;念柳枝呀,怨恨悠悠。风月幽恨何时尽?恨到君归方始休。寂寞春来一杯酒,月下醉翁独倚楼。
现代汉语译文3:
汴水长流啊,泗水长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遥望去,江南漠漠群山暗,默默含泪频点头。吴越山水无限愁。
思念远呀,怨恨稠,绵绵思念何时了,离别怨恨何时休?
明月千里人何处,唯留醉翁独倚楼。
【写作背景分析】
这首词是白居易的代表词之一,是抒发“闺怨”的经典名篇。词写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寂静的危楼上,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倚栏伫立。凝望脚下,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身影孤独无助,面容哀愁憔悴。良人啊,你何时归来?思妇的形象朦胧隐约而又仿佛很清晰。构思新颖奇巧,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思想。
然而,在词坛上对于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除了上面所说的“闺怨”主题外,更多的词评者认为这首词写的是“别情”。结合白居易自身的情感生活来看,认为此词写的是白居易对其宠姬樊素的怀念。
【赏析】
本情事选用“长相思”词调填写,其内容又与此密切相关,不仅使其与宠姬樊素的情事更缠绵,怨恨更深浓,更好的表现“别情”的主题,而且觉得意境更深幽。
上片写柳枝回杭必经迢迢之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脉脉流无情,主仆相别泪水流。汇泗入河更南流,流向瓜州古渡头;跨长江,过苏州,达杭州;浙水默默向昏暗,吴山点点万般愁。……这迢迢之水路,皆是柳枝回归杭州之路,再遥想,吴越青山暗暗,故白氏望之而生愁。三个“流”字连用,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词人把“吴山”拟人化,想象它点点的形状都似凝愁聚恨而成。“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吴山点点愁”为本阙点睛之笔。
下片写作者对柳枝的深深怀念。“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念樊素,思悠悠,想柳枝,恨悠悠,风月幽恨何时尽?恨到君归方始休。寂寞春来一杯酒,月下醉翁独倚楼。柳枝待离去时,白居易写下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怨恨。词中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诸家词评:
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恋者情态形象,表现出了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这篇作品辞短体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①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而含情无际。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音调复动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楼一笑矣。
② 黄升·《花庵词选》云:“乐天此调,非后世作者所能及。”“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③ 陈廷焯·《放歌集·卷一》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