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培训才能让教师真正学有所获?
(2022-04-23 16:39:4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理论研究 |
如何组织培训才能让教师真正学有所获?
从当前的教师培训机制来看,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教育部门或学校点了菜,但教师就是不动筷”“培训内容形而上、满堂灌,一人讲、众人听,学用脱节”“过于依赖互联网线上培训,甚至出现培训教师让学生答题以及电脑开着视频,人却不知哪里去了”等现象。是我们开展培训点的“菜”不好吃,还是教师内心不需要,根本就不想吃?是教师们喜欢吃“自助餐”,还是我们强制上了“桌饭”?从实践层面看,真正抓好教师培训,让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还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训校长是关键。中小学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也注定能带出一批好老师。校长培训是名副其实的“种子”培训,校长将培训的收获、反思潜移默化地在学校内、教师间“播撒”,会带来教师专业发展和治校办学的最大实效。因此,应突出抓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这个“关键少数”,以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分层分类精准培训。从基层需求看,应大力组织高端培训、实施出国研修培训,推进培训的课程化、项目化。构建国家制定标准、省级统筹推进、市县组织实施的校长全员培训机制,确保在一定时段内,把区域内中小学校(园)长轮训一遍,并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把校长选好管好培养好激励好,依靠专家型好校长带出好教师、办出好学校,这是提升培训质效的关键所在。
其次,校本培训是基础。教师培训体系受众广泛,面广量大,学校才是主阵地。我们强调实施培训项目要抓引领、抓示范、抓骨干,但绝不是替代学校的主体地位、具体组织实施者地位。只有扎根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坚持以校为本,强化校本培训,发挥好校长的主导作用和学校内部名师团队、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身边的榜样效应,建立起校内培训专家团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才能更为普遍提高教师素质。要构建校际间、城乡间校本培训共同体,利用好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手段,真正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带动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发展。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建立常态机制,发挥好优秀同行的示范作用,毕竟,“走出去”培训固然重要,但身边的典型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成为学习的榜样,也更便于随时随地实施观摩课堂、学习课标、精研课程、分析学情、家校沟通等实景实操培训。
再次,增加选择权是根本。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关键是让教师享有培训的选择权。增强主动性、参与性才能调动积极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都应围绕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打造培训资源“超市”,为教师提供多样化、菜单式、自主性的课程资源,增强培训的可选择性。理想状态是,在构建培训资源“超市”基础上,实现基于每一受训教师学校办学实践、岗位发展需求、自我成长需要的“一人一张培训清单”“一人一张培训课程表”,真正把配餐、点餐变成自助餐、营养餐。特别是建立起教师的反馈评价机制,每次培训结束后,都应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监测教师培训实效,并加以改进提高。只有让教师能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并真实的参与其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体悟规律和成长,并与身边的培训学员、施训的专家成为知音,建立起长久的交流沟通关系,才是一场有价值的培训,才是一场让人意犹未尽、余音绕梁的精彩培训。
最后,分类施策是路径。实施入脑走心践行的培训,必定需要增强客户思维,善于换位思考,以校长、教师培训需求为导向,分类实施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让参训校长、教师感受到新颖、温馨、实用的培训体验。要特别注重满足青年教师的需求,加强音乐、体育、美术等短缺学科教师培训,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足球等特色培训。特别强调的是,要将参训者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作为培训经费拨付的主要依据,委托第三方组织参训者满意度评价,根据满意度按比例折合拨付经费,通过利益导向,激发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活力。还应关注不同区域、驻地学校教师的需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乃至不同办学规模之间学校教师的需求。总而言之,分类施策,划分的越精细、越具体、越到位,培训效果就越显著,越受到校长和教师们的欢迎。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珍贵,需要培训的策划者下更多功夫,做出更大的努力,让校长、教师既学有所获,又对下次培训充满期待。
前一篇:语文背诵十七法
后一篇:“核心素养”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