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整合推动深度学习
(2016-05-25 17:44:31)【此文发表于《山东教育报》2016年4月25日】
让课程整合推动深度学习
诸城市实验小学
提要:整合是目的,是方法,是过程,是思维。课程整合,还原知识整体面貌,还原课程的系统性,还原教师的课程身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深入发展,促进了儿童的深度学习,促进了育人目标的纵向落实,整合让课程获得一种深度。
听完这段论述,使我深有同感——教师整合出效率,课堂整合出效益,学校整合出成绩,区域整合出均衡。同时,结合我校近几年课程整合实践,深刻的感受到——没有整合就没有深度!
从整合的定义来看,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在很早以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育源头来自于生活,我们的生活是整体的,人面对生活的时候,也必是整体的。这些无不说明整合的重要意义。
然而, 多年来,我国的分学科教学,完整的生活变成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学科,“学科井”挖的很深,水很多,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综合能力却很差。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式的独白教学,使学生深受其害,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近几年,课程改革让学校有了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但是,现实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误认自主权就只是开发“校本课程”,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只能“忠实执行”;二是误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校本教材”。因此,致使课程越开越多,校本教材越来越厚,知识重复现象屡见不鲜。不仅没有改变传统的以课文、小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式教学,而且教师只着眼于某一课,某一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整个单元、学期、学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认识,从而导致课程开得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丰富、多元的课程并没有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所期待的幸福。
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进行课程整合,只有整合才能带来教育教学的春天。
整合是目标,关注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现代社会变革加快,职业流动性增加,许多人原有的专业身份淡化,不存在传统意义上固定不变的对口就业,对人的综合素质、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使今天的“育人”与未来人才需求相统一,实现宏观层面的大整合?如何使育人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落地,从而实现微观层面的落地整合?这是思考的路径,这样的路径上下贯通,不至于使课程整合跑偏。其出发点是为了改变分科教学将人的学习分割开来的弊端,而落脚点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成为更加完整的未来的“人”。
整合是方法,追求最佳的优化组合。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法,旨在整合学生分割的学习状态,让各领域各学科的学习得以关联起来增加学习的整体性、意义性、实用性。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系统的问题。目标是整合的方向,首先把国家育人目标与学校的课程目标对接,再把课程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一个课时可操作的目标,使目标系统起来。其次,根据目标,从哪里开始整合,整合哪些内容?怎样还知识以整体面貌,使知识系统起来。等等。整合作为一种方法,解决了碎片化的问题,追求的是一种最佳的优化组合,使课程更系统,更深入。例如,让学生认识春天,热爱春天的内容,涉及到各个学科,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提供了4篇描写春天的小文章,音乐学唱《春天在哪里》,美术学科画眼中的春天。如果分学科教学,知识不连贯,碎片化,学生也很难真正了解春天。我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众多零散的、片断的、孤立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确定不同的主题,融合多学科知识自编综合实践教材,进行跨学科教学,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如“找春天”主题,引领学生在“发现春天、研究春天、实践春天、赞美春天”等篇章中读美文,诵诗歌,找春天,画春天,唱春天,演春天。孩子们与大自然、生活融为一体,不知不觉中认识了春天,热爱春天及大自然之情油然而生,课程整合让孩子们学得更加开放,更加深刻,更加快乐。
整合是过程,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大家都知道我国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博大精深,这些经验、知识和成果经历了历代人的发现、研究和完善。可以说他们是另一种活着的精灵,这些精灵需要传承。然而,过去分学科教学把精灵撕的四分五裂,教学用教材教教材的硬性灌输,教师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使活的知识变死了。而今天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如何选取适合本班学生,适合每个学生的信息,如何让这些知识真正的复活,这就需要视域的融合,这种融合体现了另一种整合哲学。首先使知识在教师那里复活起来,教师就要成为课程设计者,课程整合的主力军,深入挖掘知识的伟大内涵。学生虽然人在课堂里,但学习不一定发生。教学要让学习不仅真正发生,而且要深度,那就要让知识,或者说整合后的课程在学生那里复活起来,教师需要整合各种教学策略,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引领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发现者、研究者、完善者、整合者。从而实现知识共建、课程开发下的共鸣。从这里出发,课程内容不再是对学生的束缚,而是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及“土壤和养料”。学生自己创造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整合。课程整合激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造力,不再是某个外在结果的消极执行者,而是这个结果的直接建构者和参与者,变成一个新型的整合型教师,赋予教师真正的课程身份。
整合是一种思维,是一种高级管理思维。其实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校学生多,面积小,教室少,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我们利用整合思维,采用了“一室多用” 的办法,如一部分教室中午做餐厅,下午做活动室,考试时做考场。整合思维是马丁教授提出来的,他说面对冲突,甚至对立的两种模式时,不是做出简单的选择,而是能够建设性思考,并创造性的解决他们的冲突,形成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其实我们面临很多的冲突和抉择。在这样的冲突中,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维,不是做一种二维对立的选择,而是学会用智慧去进行。
课程整合是我校的特色,他让我们品尝到了整合的甜头。课程整合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学得不重复,学得不机械。在目标上纵深衔接,将国家、学校层面的育人理念一脉贯穿;在内容上互通互融,还知识整体面貌,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效力;在实施上,有收有放,将课程与教学打通,为课程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儿童的深度学习;使教师变零散的点状式教学为结构式整体教学,成了课程创生与学生共成长的主人!
所有的分都不是极致,关于人的成长,分是一个手段,和是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