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温津贴不能总是季节性话题

(2018-05-30 15:30:16)
  《工人日报》(2018年05月30日 03版)

  木须虫

  近些年,高温津贴成了季节性话题,逢夏必热。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出台通知要求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各地也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办法,但在落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鸡肋”福利。高温津贴实行静态标准,按天或按月计算,整个夏季百十元;一个标准执行多年,滞后于工资与物价增长水平,形同“鸡肋”。同时,计算方式复杂,多地的高温津贴发放分行业、分室内外,有的还区别实际温度按天计算,给执行带来了不小的难度,以致一些行业发放少量钱物“意思意思”,还有的干脆什么也不发。

  二是“纸上”福利。《防暑降温管理办法》是高温条件下劳动保护的措施之一,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各地做法各异,宽泛性规定多,保障性措施少,可操作性不足,导致一些地方的高温津贴有政策不执行,劳动者权益落空。

  高温津贴沦为“鸡肋”和“纸上”福利,说到底是制度设计缺少刚性和保障,使得福利停留于政策层面,落实不彻底、不连续。虽然各地也都先后调整了相关标准,但几乎都缺乏有效解决现实执行困难的机制。

  高温津贴关键要落实。一方面,高温津贴与职工工资挂钩,占到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高温津贴作为劳动用工的组成部分,除了应写入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之外,还应纳入劳动合同、劳动维权等事项内调节,并在监管中有一席之地,破除执行上的障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