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交网络绑架的生活
(2016-11-28 15:58:28)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6年11月21日 06版)
本报记者 刘洋
引爆世界性话题的美国大选结束了,特朗普的高票当选让全球都震惊了。此前一向灵验的美国主流媒体的预测竟然和现实差距如此之大,真让人齐声大呼意外。向美国友人咨询,朋友说,你们还在相信美国电视吗?他们都在拉偏帮。你去Twitter看看就知道了,特朗普的人气之高,实在是传统的电视观众想象不到的。
朋友一说,我更大跌眼镜。考研的时候,一本必读书《娱乐至死》的封面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围坐于电视机前面的一家人,脑袋部分却空空荡荡。书中引用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说热衷于电视节目的美国人恐怕会逐渐变成一群被媒体洗脑的人,看电视多了,或许人也就“无脑”了。
然而,自媒体的丰富,使电视也成了“夕阳行业”。吃惊之余,再细想想,还真是这样,除非热门综艺节目的直播现场,我家的电视机也几乎不会打开了。和年轻的朋友聊聊,守在电视机前面的人在他们眼里竟然成了“老古董”。最后,我们达成共识,何必等待电视节目呢,视频网站上随时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自己看什么自己做主,多好啊。
不过,这就是一种自由吗?
美国朋友告诉我,为了这两个候选人,很多美国人家庭内部、朋友之间都发生了争执。我苦笑,其实何止美国人,由于这次选举的话题性,我的朋友圈也炸开锅。号称知识分子的开始指点江山,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幸灾乐祸。一向“故作轻松”的我也在话语不和之下拉黑了两位“意见相左”的朋友,事后竟然还气得睡不着觉。今天中午吃饭,说起此事,两位同事淡淡一笑,你还真走心啊,至于吗?
自己静下来想想,为什么一件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却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和热情呢?拿起手机,感觉找到了答案。前几天为了看一档电视节目,刚刚安装了一个视频APP,闲来无事,就开始专注于收听美国大选的节目,竟然由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把美国大选当做了真实的电视秀,本来做饭洗碗时不走心的听着节目,潜移默化地竟然就开始有了一种虚拟的参与感。看来,媒体的力量还是很大,《娱乐至死》里的预言也并未完全过时。
但是,电视机上的节目和自媒体上的节目有什么差别呢?很多节目明明都是一拨人制作出来的,只不过换了一个平台,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吗?
区别还真有!在我看来,电视节目多少有一点“别人灌输”的意味,读了两本书的人,总会对电视抱以谨慎怀疑的态度。但是自媒体就不一样了,由于一切都是自己做主,自己选择想看的节目,甚至还可以在平台上发弹幕,一吐为快,个人言论成了节目的一部分,参与感加深了,自我意识增加了,当然会让人有一种全情投入,生活在媒体上的感觉。
美国新闻在特朗普的演说中做了一个总结,在短短十几分钟,他就可以强调几十次“我”。什么都是“我”,这种自我意识的凸显,在过去看来或许是个人中心主义,现在却被认为是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呼声。
我的一位巴西朋友,来到中国以后,不怕麻烦地“翻墙”上各种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Instagram、WhatsApp再加上中国的微信。每天看她双手捧着手机就为她担心,不得不嘱咐她,以后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放下手机,注意安全。但她听了我的话,还是继续埋头看着IPhone屏幕,只是嗯了一声。每次约她出门,又要化身摄影师,自拍以后,还要让我给她拍照,然后等着她修图、加滤镜,发到各种社交网站上,等待着朋友们的点赞。
在她看来,Facebook上的搞笑视频是一天都不能缺少的,即使是涉及自己国家总统的问题,她也只关心哪个巴西人在真人秀上模仿得更像、更搞笑。有时候,我也会问她,为什么不参与一些严肃的话题呢?她耸耸肩,认为这就是她的态度,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开心,讨厌别人灌输给她什么东西,这就是她强调自我的方式。
“你又怎么样呢?”对于我的质问,她挑挑眉毛,问我说。仔细想想,其实自己对于这次美国大选的过度热心,未免不也是一种“严肃过了头”的表现。
自从有了社交软件,过去久未联系的朋友又开始互动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情况逐渐褪色在记忆里。虽然不沉迷于众多外国的社交网站,为了工作,为了不被时代落下,我还是逐渐变成了微信忠实地拥趸。开始的时候,有了几张旅游的风景照,发到朋友圈获得了朋友的赞美,自然而然地开心起来。后来,又试图在朋友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也得到了微信好友的认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对待朋友圈也越来越“走心”了。但是越是看重朋友圈,渐渐地它却开始成为生活的负担。有时候很久没有和微信好友互动,竟会被问道:“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时不时地,就有人群发验证,检查什么人删除了自己。给这个人点赞,那个人还会嫉妒;给这个人回复,那个人质疑你为什么不回他。长此以往,有的朋友干脆什么也不发,但竟然引来更多人抗议——你为什么深度潜水,只看不发?难道只有你有隐私?
“我是不是被朋友圈绑架了?”有时我经常这么问自己。点赞多了,朋友说你不真诚,不点赞,人家又觉得你冷漠。社交媒体丰富了自我的表达,但是过于强大的自我也开始抵触外在的世界。“朋友圈的界限在哪里?”恐怕是活在社交媒体时代的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的问题。而这些社交媒体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恐怕看看美国大选也能揣测一二。
社交媒体时代,似乎鼓励着每一个人放开自我,但放开和放纵,区别何在?有时候,我倒宁可在朋友圈里发表一条闭关宣言,然后窝在自己的角度,让喧嚣呐喊着冲破牢笼的个性安静下来,随着音乐、伴着书声,使它静静入眠。
前一篇:浙江省3年机器人替代200万工人
后一篇:被误读的《我不是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