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厕所都已无性别,如厕何时不再难?

(2016-11-19 16:01:31)

《工人日报》(2016年11月19日 07版)
本报记者 彭文卓
编者按
11月19日是第四个“世界厕所日”。建厕所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底线。
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难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既有城市规划的问题,也有相关法律法规落后于实际的因素,更有人们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的原因。在保证市民如厕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无性别厕所不失为一项解决女性厕位不均等的有益尝试。
 

近日,上海首座男女均可使用的无性别公厕在浦东区张家浜滨河绿地内建成,并计划在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正式对外开放。
女厕排长龙、男厕无人问津的尴尬是很多人在公共场所的亲身经历,“男女通厕”的初衷就是想探索解决公厕男女厕位比动态不平衡的问题,但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关于“隐私泄露和安全问题”的争议。无性别厕所争议的背后,其实是公共资源均等化和城市文明的问题。
女性如厕难,催生无性别厕所
所谓“无性别厕所”,是指一种没有性别限制,男女都可使用、异性亲属可陪同进入的独立卫生间。
这样一个看似新鲜的事物,其实早在国内多个城市出现过:
2013年,沈阳曾有200座移动型环保公厕投入使用,这种环保公厕就是“无性别”的;
2015年,重庆增设“无性别公厕”,建筑设计采用了“单体隔间式”结构形式,在每个厕所门的右上方,都有一盏红色的小灯。一旦游客进入厕所将门锁好,红灯便会亮起,提示里面有人。
今年,青岛在香港花园内设置“第三方”卫生间,即无性别卫生间,并配有母婴护理台、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设施设备。
……
记者调查发现,各大城市之所以推广无性别厕所,主要原因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女厕排起长队,而男厕还有空余的情况。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女性如厕时间平均70秒~75秒,男性如厕时间平均30秒~35秒,女性如厕频率大概是男性的1.5倍。根据评估,女厕厕位至少要增加到男厕厕位的2到4倍才合理。
“在一背景下,设立无性别公厕,既有利于科学配置男女厕位,解决女性长时间排队的烦恼,也避免了一些商业繁华区和景区往往难以保障公共厕所空间的困境。” 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公厕改建力度,提高公共厕所人性化、生态化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
在北京,今年也出现了一批无性别厕所,这些厕所有个特殊的名称叫“性别友善厕所”。项目发起者——北京纪安德咨询中心主管杨刚告诉记者,设置性别友善厕所的初衷,源于朋友在生病期间,雇佣的护工在其上厕所时无法陪同遭遇的如厕尴尬,“日常出行中经常有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一起外出,在有儿童或老人同行,一方自理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无性别厕所便可有效解决该类难题。”
公用厕所不能“男女平等”
“需求确实是存在的。”杨刚认为,按照男女如厕时间和不断上升的女性人口比例,男女公用厕所不能再“男女平等”了,女性厕位比应该更高。但现实情况中,对厕位“刚需”更强的女性,拥有的厕位反而更少。
2013发布的《全国九城市公共厕所男女厕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天津、杭州和广州等9个城市的男厕位全部多于女厕位。即使在比例最为均衡的北京,男女厕位比也为1.22:1。
记者调查发现,一般厕所大多男女蹲位一样多,有的女厕的蹲位还更少,但男厕还有小便位,总厕位就远多于女厕。为什么到现在,我国还是男厕位多于女厕位?“很早就有增加女性厕位比这个提法,但在法律法规、地方细则上一直没有规范化,国家标准长期滞后,所以就缺少了执行动力。”中国城市规划院高级规划师苏航认为,这其实是考验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是否人性化,是否以人为本的问题。
根据我国公厕沿用多年的第一个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规定,“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男、女蹲(坐)位设置比例以1:1或3:2为宜”。
2005年12月实施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规定:“公厕男蹲(坐、站)位与女蹲(坐)位比例宜为1:1~:3,独立式公共厕所宜为1:1,商业区域内公共厕所宜为2:3。”虽然这一标准对女厕所蹲位比例有倾斜,却并没有对其蹲位比或蹲位数进行强制规定,还是停留在建议层面,更谈不上国家法律、部门规章的修正。
对很多商家而言,扩建一座厕所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据北京市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介绍,商场、饭店等经营场所的厕所是属于房租结算的面积内的。厕所面积越大,商家营运成本越高,并且一旦建成今后的改造难度也很大。另外,女厕的一个坑位要比男厕的一个站位占据更大的面积,“既然政府没有强制规定,商家自然也不愿意增加女厕的面积和厕位了。”
文明设施,还需文明使用
虽然支持者认为无性别厕所的建设,是一项人性化的服务,能有效解决女性如厕排长队和不同性别如厕陪同等问题。但记者在北京鼓楼东大街的“性别友善厕所”采访发现,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在使用时还是觉得很尴尬,甚至不敢进入,“担心个人隐私和安全,而且有声音会很尴尬”。
“如厕和隐私并不矛盾,对隐私和安全性的担忧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女性应该享有同样的公共资源。”杨刚认为,无性别厕所是一项致力于解决女性厕位不均等的有益尝试,只要管理得当,能最大限度确保游客如厕的隐私和安全,是值得推广的。这就需要相关的管理单位加强管理,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比如说门锁是不是经常检修、紧急救援电话能否配备、厕所外面的安保工作是否到位。”
“无性别厕所并不新鲜,其实在很多景区和餐馆里,只有一个厕所或者蹲位,已经不分性别了。”苏航说,只要确保好隐私,本质上并没有问题。
“卫生间数量只是一方面,如何布局、半径覆盖率是多少才是更大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人外出时仍然依靠肯德基和麦当劳解决如厕需求,国内的很多快捷餐厅目前仍然没有设立厕所,这其实是一个理念问题。”苏航认为,国外的公共场所对厕所的布局、半径覆盖率的要求值得国内借鉴。此外,还应该做好厕所的维护和管理,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使用环境。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在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提高女性卫生间的比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有12个州通过了保证“如厕公平”的法案,要求兴建更多的公共厕所,并将女厕所的数量增加两倍。2009年,韩国首尔市更是推出了耗资1278亿韩元的“幸福女性”计划,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回购老城区经营场所的物业,以增加女厕所的数量。
“个人卫生习惯要能够与公共秩序同步。”一些受访者呼吁,与文明设施相比,文明使用更重要。很多人对无性别厕所的担忧主要是由部分如厕者的不文明举止引发的,如厕礼仪需要在全社会强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