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县里的“双十一”
(2016-11-16 14:35:53)
标签:
杂谈 |
电商县里的“双十一”
《工人日报》(2016年11月13日 01版)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本报实习生 刘少君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在2016年第三届中国县域电商峰会被评为农村淘“2015年最佳运营县域”,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县域第一。今年6月,该县以综合评分全自治区第一的名次入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月,成为全国首批2个O2O本地生活服务试点县域之一。
电子商务究竟给这个人口115万的县带来怎样的改变?“双十一”里,横县人又是怎么度过的?《工人日报》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了横县。
村民从买家变成卖家
“一睁眼,有100多个订单需要处理,说实话有点被吓到了。”11月11日中午,记者来到横县校椅街,面前的淘宝校椅街服务站掌柜徐建勇,正两眼通红地忙碌着。
当天只睡了三个小时就被村民叫起来帮忙抢购的徐建勇,是这样描述校椅街的“双十一”:“10号主要是收集订单,进行入户寻访,每家有几口人、几人在家、几人在外打工都需要了解,最重要的是了解他们的购物需求,把村民都加入微信群,订单需要预付款的要帮忙付款,因为要零点抢现货,所以我就邀请村民一起来吃火锅看‘双十一’晚会。”
采访时,徐建勇正在和自己的“淘帮手”检查帮村民购买的洗衣机,“东西到了要先拍照,看外包装有没有损坏,拆开包装后还要拍照,如果商品损坏这样比较方便赔偿,也能体现服务站购物的专业程度。”检查完洗衣机,看着“淘帮手”把洗衣机装上车往村民家送去,徐建勇才转头和记者走上二楼的创客培训室,那里有服务站的图书室。
作为当地知名的合伙人,徐建勇自建了两层小楼做服务站,站里有约20人组成的服务团队。服务站比较注重用户体验,“年轻人出去打工,平常爷爷奶奶在家里带孩子,小孩爸妈给孩子寄来衣服,我就帮忙给孩子穿上,不合适再帮他们寄回去。”服务站帮村民买的洗衣机坏了,“淘帮手”也会上门维修。
徐建勇坦言,村民网购一开始比较看重价格,捡最便宜的买,但往往质量不好,后来慢慢开始关注销量、信誉和评价。在此过程中,一些村民加入电商行列,由买家变成卖家。
年轻人“回流”做电商
“双十一”11个小时实现一万多元的营业额,“90后”何成添是电商创业创新中的大学生典型。2015年3月,当其他同学还在为就业纠结的时候,何成添就成立了广西素氧茶叶有限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受邀成为阿里巴巴特色展示馆本土品牌茶企。
何成添表示,去年“双十一”的营业额并不是很理想,但今年公司对口味、口感进行改良,自从5月进入茉莉花期以来,公司的营业额比去年翻了三番。在他看来,成功离不开对大数据的分析,
“大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个人的购买行为、实现智能推荐,这样客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推荐,提升用户体验。”
陈日连的茶叶公司有六年的历史了,他曾经在外打工两年,返乡后创立了这家公司。采访陈日连时,下单的滴滴声一直没有间断,“‘双十一’当天应该会产生三四百单。”陈日连说,“双十一”主要是吸取关注、实现老顾客引流和新顾客的转化。
创业初期的陈日连曾吃过不少亏,比如没有开店经验、对茶叶不了解,事实上连如何选茶杯都是大有学问的,后来,他自学网店的美工和运营,现在生意顺利多了。“包装改进了,物流成本也降低了。”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横县的许多年轻人不再涌向大城市就业,而是选择在家乡创业。
把创业者培养成网上企业家
横县电商办副主任黄振武在介绍该县的电商发展情况时,提到了“电商万人培训”:一是普及电商知识;二是希望把创业者培养成网上企业家。今年当地特产百香果全部脱销,就是培训效果的最好体现。
但是,县域电商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黄振武表示,专业的电商运营人才少、品牌打造能力较弱,政府下一步会帮助电商集中打造横县品牌,促进产业转型。
有了电子商务,很多过去看不到的商机也出现了。过去,当地人将木瓜割浆后会选择丢弃,现在则刨成木瓜丝上网卖,生意很好。
南宁君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小华告诉记者,一家电商网店至少需要一名美工、一名推广、一名客服、一名负责打包的,效益好的情况下还会配备一名运营总监,一家网店至少可以带动3~5个人就业,引导农民工回流。
马小华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电商人才的培训,学员主要来自公司的自主招生以及和政府合作的7天电商培训班。培训班主要介绍电商的基础知识,7天过后如果学员想要继续学习可以自主报名参加培训,每班5至6人,培训时间最长二十几天。
“学电商,不光能致富,还能拓展自己的社会圈子,共同交流。”一位学员如是说。
前一篇:上班到底该不该穿工装?
后一篇:互联网企业为何扎堆刮起反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