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前多洗几遍手”是一种优雅的社会姿势
(2016-09-05 12:46:46) 《工人日报》(2016年09月05日 06版)
郭元鹏
书店一角,身穿橘色背心的环卫老伯席地而坐,双手捧书,专注看着。这一幕,被温州网友拍下后发到了微博上,老人一下成了网红。有网友呼吁,大家应该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老人姓李,今年60岁,安徽阜阳人。他负责温州新华书店附近道路的保洁工作。
李大伯说,每次去看书都会选一个安静角落,读书前会把保洁用具放在附近厕所,“我会多洗几遍手,那些都是新书,不能弄脏了。”
老人是忙碌的,但是老人没有忘记读书。在忙完了街头的活儿之后,他会来到新华书店里。他说,阅读是为了快乐,快乐中也长了不少见识,在与孙辈们的交流中,少了隔代陌生,有了共同话题。老人觉得读书就是提升自己的素质,就是让自己永远不落后于时代。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老人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次读书的时候,都会“看书前多洗几遍手”。
“多洗几遍手”仅仅是一个连贯动作,这个动作是普通的,是平凡的。可是,这样平凡的动作,普通的动作,恰恰是最感动我们的地方。这样的动作之所以让我们感动,不在动作的姿势,而在这个动作背后的敬畏之心。
古时候,书籍被称为“圣贤书”。那个时候书籍就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会更加受到尊重。村子里有一个有文化的人,村民都会感到脸上有荣光。可见古时候文化的分量是多么厚重。而老人的“读书前多洗几遍手”就是对文化的敬畏。
在贫穷的年代里,一部书籍会传阅大半个村子,还有人不想外借。当别人借书的时候会以种种理由说没有这类书籍。固然,这种做法是不该被提倡的,可是这也反映出我们对书籍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当我们已经有能力,有时间“读书破万卷”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各种书店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就连红极一时的新华书店也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而公共图书馆就更不用说了,除了几名管理人员和落满尘土的书籍,早已经难见昔日繁荣。
“进图书馆之前先洗手”,似乎也已经成为“长江滚滚东逝去”的事情了。以往我们的那种热爱文化,热爱读书的精神,在滚滚红尘中,在灯红酒绿中,越来越淡薄了。看过一则报道,也是挺可笑的报道,说是眼下流行一种装修,叫“文化装修”。就是说,一些家庭为了让家里有文化气息,装修一面虚假的书架,远看书籍琳琅满目,上有天文地理,下有古今中外,而实际上只是装饰材料。一位商人为了装修假书墙,花了20多万元。这岂不可笑?
这其实是文化精神的流失,精神的落寞。除了莫言这样级别的作家可以依靠码字生存之外,多少作家不是艰难度日?去年有媒体说,目前的儿童文学创作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全国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坚强”不超过100人,而新的儿童歌谣等等已经好久没有出现了。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创作这样的东西你很难活下去。
值得警惕的还有作家本身的问题,当复制粘贴的抄袭成为家常便饭的时候,谁还敬仰文化?“进图书馆前先洗手”的老人走了,文化敬仰能否还有来时路?对文化的不敬畏,还体现在一些作家为了迎合低级趣味,而用“下半身写作”
上
.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查处了一些网站。他们在拥有了一批真正热爱纯美阅读的读者后,却让“用下半身写作”登堂入室。当纯美的文字在同一家网站相遇了香艳的文字的时候,让原本高大上的网站有了低劣的味道。其失去的远远高于拥有的。文化何时馨香?这个问题需要网络经营商自己回答,更需要监管部门来回答。
都说读书已远,都说文化落寞。书店一角,席地而坐的老人,双手捧书的老人,专注读书的老人,再次让我们有了不同感受,不是文化走远了,不是载体变化了,而是我们失去了心灵的眺望。老人的姿势或许不优雅,但是我们感受的却是比优雅姿势更能撩拨情怀的感动。
其实,我还想说的是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该抛开利益去创作,抛开金钱去创作,多生产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产品,多生产让人们愿意“多洗几遍手”去阅读的文化产品。而眼下,还有多少作品对得起“多洗几遍手”?
“看书前多洗几遍手”,一种优雅的社会姿势。
前一篇:生命备份,能救的不只是自己
后一篇:职场新人最易陷入三类劳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