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6年08月12日
05版)
本报记者
贺少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网络的地方,同样是一个“江湖”。譬如微信朋友圈。
微信以洪荒之力占据近几年的社交媒体高地,而朋友圈则成了最热闹的信息集散地。喜与忧、苦与乐,每个人都在朋友圈里演绎自己的一份生活。
有的人高调喊着朋友圈烂透了,要逃离;有的人则低调地使用分组、屏蔽功能,只为还自己一份清静。小小方寸之地,俨然一个社交“江湖”。
在这个江湖中,你对事情的判断、生活方式的选择,乃至价值观会因此而摇摆、改变吗?工人日报头条号为此做了一个“你被微信朋友圈‘奴役’了吗?”的调查。
超5成网友发圈有顾虑
你一天花多长时间浏览朋友圈?在超过6000人的投票中,有6成网友选择在“1小时以内”;2成网友花费的时间在“1~3个小时”;还有2成网友花费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
至于为什么看微信朋友圈,超6成网友选择“主要是无聊才看”:“关心朋友动态”排在其次;而“获取信息”则排在最后。
不少网友表示没有朋友圈之前“心好累”,有了朋友圈每天刷刷刷“心更累”。网友“心与心的爱恋”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在我没玩微信之前,有人说玩微信就是时尚,不玩的人就落后了、与网络脱轨了。等我玩了之后,感觉一切都是浮云……”
朋友圈会影响现实人际关系吗?43%的网友选择“会,所以谨慎点赞或留言”;31%的网友选择“不会,现实是现实网络是网络”;还有26%的网友表示“说不清楚”。
但是很多人发的朋友圈内容并不一定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调查中,有55%的网友表示“要顾虑朋友圈中的家人、领导等”,不一定会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45%的网友表示“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什么样的朋友圈内容对自己影响最大?超5成网友认为是“朋友的日常生活等”内容;紧随其后的是“时政新闻类信息”;再其次是“健康养生类文章”和“鸡汤类文章”。
网友“鲁尼66489052”就表示:“不少亲戚朋友由于平时各自忙,见面聚会也少,看一看他们朋友圈发的动态,生活,旅游,美食,搞笑的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留个言,我觉得也没什么,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亲近感也挺好。”
但更多的网友还是觉得自己被朋友圈奴役了,生活变得越来越累。
朋友圈,还是宫斗剧?
“朋友圈最坑爹的就是分组功能。”在一家都市类媒体跑热线新闻的小妍抱怨说。
活多钱少、常常加班是小妍工作的常态。在一次深夜跑新闻之后,她忍不住拍下自己的工作图片发到一个分组的朋友圈里,小小地抱怨了一下工作不如意、领导没人性——当然,她的领导不在这个组里。
结果第二天,她的领导就问她:最近工作是不是太累了?有什么事可以直接找领导反映,不要把怨气憋在心里……
小妍知道,分了组的朋友圈,有人“出卖”了她。虽然这个人也不一定是有意打“小报告”,但这也让她像“吞了一只苍蝇”那样难受。而且那个组里的20多个同事,几乎每个人都成了她的怀疑对象。
采访中,不少人表示朋友圈中最难搞的就是自己的领导。不加微信吧?领导都提出要方便工作加微信了怎能不加?直接屏蔽吧?找谁去借个胆子?发点自己的生活内容吧?领导会怎么想?转发一下心灵鸡汤吧?先得想想领导会怎么看……
不敢屏蔽领导,但有不少人会选择性地屏蔽“好友”或同事。
在自己的抱怨被“告密”后,小妍屏蔽了一个可疑度最高的同事。虽然这会让本来关系就不怎样的同事关系变得更糟,但小妍这样说服自己:“但求无愧我心,岂能尽如人意?”
屏蔽别人容易,但被人屏蔽的滋味就不那么好受了。有一次小妍与工作中结识的同行加了微信好友,后来无意中发现被这个人设置成“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虽然只是点头之交,但她感觉又像“吃了一只苍蝇”。作为报复,她立即将对方也设置成“不让他看我的朋友圈”。再到后来,她把对方直接从微信好友里删除了。
“好好的一个微信,却弄得跟宫斗一般,要礼尚往来,要提防被人坑,还不能让自己吃了亏。这哪里是微信在便利我们?完全是我们变成了微信的奴隶。”小妍说。
在调查中,也有不少网友对朋友圈大倒意见和苦水。网友“分水飞鱼”说:“朋友圈的一般都不看,只看发给本人的,朋友圈转来转去好烦。”网友“红希望”说:“朋友圈一般一天就看一两次,每次最多两分钟,一般发的心灵鸡汤什么的都不会看,发广告的不管关系多好一律屏蔽。”
公务员小刘一开始特别热衷于发朋友圈,生活美照、单位琐事,甚至是自己的小情绪等,他都会在朋友圈里晒一晒。但渐渐的,他发现自己的同事发朋友圈的越来越少,还有人提醒他“发朋友圈要注意,有公务员这个身份”,这让他悚然一惊。到最后,他也不怎么发朋友圈了。
“刷刷而已”还是“潜移默化”?
“好的产品是让人用完即走的。”创办微信的腾讯副总裁张小龙说。
尽管对微信朋友圈的抱怨越来越多,但很多人还是将时间花在了朋友圈里。在“你有过逃离朋友圈的想法吗?”这个调查选项里,超3成网友表示“经常有,但离不开”;超4成网友表示“没有”;还有2成网友表示“说不清楚”。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融合新闻系老师杨慧霞研究了多年的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她认为,朋友圈交际已经成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实交际和朋友圈交际相互渗透和交融。如果一个人只有现实交际而没有朋友圈交际,他会发现很难和周围人达到一种畅通的交流。由于担心被疏远和隔离,很多人会担心遗漏掉一些重要信息,就会不断增加看朋友圈的频率,最后越来越离不开朋友圈。
屡遭微信朋友圈“伤害”的小妍至今仍留在朋友圈里,她觉得自己像是染上了毒瘾的人,明知道朋友圈信息不一定是真的,也知道里面充斥了大量微商、扯淡等内容,但她觉得不把朋友圈里的每一条内容都刷到,就感觉那一天“少了点什么”。
对有些人来说,朋友圈并不只是“刷刷而已”,自己的价值取向不知不觉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你判断事情会受朋友圈影响吗?”这一调查中,尽管有59%的人表示“不会”,但仍有41%的网友表示“会”。
有心理学家表示,从众心理在任何时候都会有,现实和网络交际都是如此。微信是目前受众较多的社交媒体,很多人停留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是在寻找一种群体认同感,这时候重要的是在现实中对朋友圈内容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要控制自己看朋友圈频率,不要让刷屏干扰到自己的生活。此外,在朋友圈中应理智地吸取正能量,远离负面因素和垃圾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