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武警二院遭遇了什么?
(2016-05-09 11:58:19) 《工人日报》(2016年05月08日 02版)
本报记者 兰德华
逝者魏则西的一则知乎社区的文章,经持续发酵和各方追问,牵扯出若干当事主体:百度“竞价排名”、莆田系民营医院涉嫌诈骗、武警二院科室外包……当然,被曝光的这一切尚未定论,但随着有关部门正式介入调查,公众也在热切地等待公正的说法。
看病求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本是寻常事。然而,本报记者采访了两个家庭,了解了他们的看病经历后,发现寻医问诊路上荆棘密布,常常让人“傻傻分不清”。
“搜”来的横祸
——一位90后小伙的自责
5月3日,下午5时。
来自安徽的小廖站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的门口不知所措,自从无意间从手机上看到报道后,他和家人才知道外婆接受治疗的这家部队医院的“生物诊疗中心”是外包给第三方的。除了要求医院给个说法之外,小廖多次重复地说:“都怪我!不该从网上搜医疗信息。”
90后,被誉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小廖作为90后队伍中的一员,衣食住行等时时刻刻都在和互联网发生关系。
2015年夏天,小廖的66岁的外婆在合肥一家医院被确诊为宫颈癌。去哪里治疗成了家里讨论的话题。
而一直和外婆关系很好的小廖最为心急,他开始从网上查询相关的医疗信息。
“上百度搜索治疗癌症相关的医院,第一页全是武警北京市第二医院生物诊疗中心的信息。”他说,“我点进去,弹出一个对话框,输入一些资料后,医院主动给我打电话,说提前挂号。我反问,北京医院都特难挂号,这里为什么这么容易。对方说,我们的是新技术,大众还不了解。”后来该中心一位医生说他们的新技术在中央电视台都有宣传,请小廖放心。“当时真不知道这个生物诊疗中心竟然是外包给私人的!不然肯定不会来的。”
小廖的外婆已在该科室做了两次生物疗法,去年第一次使用该中心的生物疗法花去3万元,前不久第二次治疗花去6.7万元。
小廖外婆的身体状况本来就很差,得知该科室外包后,已经没有信心的家人,这次更加绝望了。
“本来以为在这里治疗后回家休养,外婆就能好转甚至康复,而现在我们进退两难了。”
5月3日,小廖的外婆已停止住院,老人回到了宾馆,等待医院进一步的消息。
这些天,小廖自责不已,“要不是我搜索到这家医院,盲目投医,也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在外婆身上!”
“谁曾料到正规医院有外包科室”
——花费30万元,本为续命,却成闹心事
“癌症患者都抱着活下去的希望,只要能活就愿意花钱。”这是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在求医问诊时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很多家庭不富裕的人来说,这救命钱,意味着倾家荡产。
“我们也是从网上查到的,来的时候郭主任说的特别特别的好,可等我们办理住院手续之后,他们的态度立马就转变了。”来自河北廊坊的李女士,是鼻咽癌患者,2015年夏天以来一直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生物诊疗中心接受回输治疗。到现在,已经花了30万元的治疗费用。
她告诉记者,来之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的治疗手段特别先进,只不过是住院条件差点。本来说好的做生物治疗就不用化疗了,但做完细胞培养之后接着就对其进行了化疗。
断断续续半年多的治疗,她和家人将信将疑,是努力活下去的念头让她坚持做完了后面的疗程。
然而意外出现了 .
直到 5月1日晚上,她和家人才知道原来这个科室并不属于部队医院。
“我当时脑袋都要炸了。”
“国家的三级甲等医院、正规的部队医院、权威电视台上有广告,如果这都不相信,还能让我们相信什么呀?我们当时就是冲着这些招牌来的。”
李女士是农村人,这30万元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的救命钱。
“当初中心工作人员说来这治疗,费用可以报销,但因为这个中心根本不隶属武警医院,前两天我们才发现回老家之后一分钱都报不了。”
前一篇:家暴受害者:谁听到我泥潭里的呐喊
后一篇:看病欠费令内蒙古医院负担沉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