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请网友画春晚这只猴,会这么丑吗?

(2016-01-28 11:35:57)
《工人日报》(2016年01月27日 03版)
吴迪
        近日,央视公布了猴年春晚的吉祥物形象——一只名叫康康的水墨版猴头画像。一头棕黑色绒毛,头顶还竖着一撮毛,脸上涂着红、黄、绿三种颜色,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乱转。下巴两侧各有一个毛茸茸的圆球。此外,央视还发布了在原作基础上制作的3D版形象。没想到康康刚一亮相,就遭到网友吐槽“简直被丑哭了”“这是猴腮雷吧”……
        由于众口难调的缘故,大师之作也好,精品菜系也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出现褒贬不一可以理解。但是“齐心协力”吐槽,似乎有些其他的意味。
        网友针对水墨版猴头形象的吐槽,一方面是对创作者精心融入的多种猴子特征以及红黄绿乡土颜色元素的“内情”不甚了解,一方面则是对央视发布的该形象感到意外——此前报道有至少四组“备胎”择其一作为吉祥物,然而最终却花落“变了质的猕猴桃”身上,难免招骂。至于3D版康康形象,网友更是给予各种各样的花式调侃。虽然各种调侃与吐槽,反映出大师与民众、个人与个人之间,在审美取向和标准上的差异。然而此番集体“声讨”却远不只是审美标准引发的“血案”这么简单。
        3D卡通形象设计技术和水平一直是我国动漫产业中的一块短板,技术和创意跟不上,产品带来的体验不佳。这是被吐槽的一个方面。另外,央视高调提出全民办春晚,而“高手在民间”这种集体共识却没有在吉祥物的设计上得到体现。一件好的形象设计作品,当然要考虑其视觉性,但更要照顾到观众的感受和审美,以及对周边市场、衍生产品的拉动。这就提醒我们,在设计此类吉祥物问题上,贴大师“标签”不如打“接地气”牌。如果让公众参与、汇集草根智慧,创作出来的“康康”应该既有中国风又有乡土情,更有大市场。
        “猴腮雷”讨嫌,说到底是公众对春晚“造猴儿”过程零参与的不满。央视近年越来越侧重草根上春晚,这本是全民春晚的良好开端。但所谓全民参与,本不该是上台表演那几分钟让草根上台转一圈儿的事儿,而是从策划到落幕,每一环都真真实实地让民众感受到“存在感”。这也许才是央视“猴腮雷”被吐槽背后的真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