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6年01月14日 01版)
本报讯 (记者康劲
通讯员李丽)“现在全校学生加起来,没有以前一个班的人多……”2012年春节前夕,一支志愿者团队为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乡的中关小学建立了图书室。时隔整4年,当年的志愿者李晓日前回访中关小学,目睹现状不禁发出如此感叹。
来自甘肃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省农村地区1人以下学校有219所,5人以下学校有1870所,10人以下学校有3700余所,百人以下学校有7892所。这样的学校,在当地被称为“麻雀学校”或“空壳学校”,其数量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的76%.
1月8日,甘肃省发布的《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6)
蓝皮书》称,逾万所“麻雀学校”是当前农村“空心化”引发的连锁反应。参与有关调查的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屹认为,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成为城市打工者,抽空了农村人口,也影响到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应对大批农村儿童的“教育迁徙”,从去年9月开始,甘肃教育厅要求各地学校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开展教学、统一安排活动”。接收学校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情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留守在农村的学生,各有各的难处。”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适龄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只能留守山村,由此导致大批分散在山村沟壑中的“麻雀学校”长期艰难留守。
“麻雀学校”的大量存在,导致教育成本增加、教学资源浪费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有的学校三四位老师教着七八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是校长老师仅一人、身兼数职。按照省教育厅的计划,3年内要对完全“空置”的1180所学校进行撤并,其他万余所“麻雀学校”则为满足学生和家长的要求,继续保留。
据了解,“麻雀学校”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而甘肃的情况最为突出。有关人士指出,“乡村教育不办不行,必须坚守民生底线,让留守儿童在乡村接受教育,让有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老师们留在乡村,就是保护乡村基础教育的未来。”
目前,甘肃正在通过“联校走教”的办学模式,让教师在区域内学校“流转”教学,填补“麻雀学校”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对于“联校走教”走不进的大山深处,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全覆盖,已有3000多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下一步,省级财政还将继续给予乡村教师综合奖补,使乡村教师的待遇总体上高于县城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