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6年01月04日 05版)
本报记者 陈俊宇
2015年,中国电影110周年,400亿元的票房成为“献礼”。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票房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日,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47.4%.其中,59.2%的票房由国产影片创造。
就整体电影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喜事,有评论称中国电影将迎来“黄金时代”。但就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电影而言,即便有了一定规模,依旧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隐忧,唯有破解方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探究电影票房400亿元背后的数据与事实,便可窥见中国电影的“喜”与“忧”。
通过数据看电影市场
影院数量超过6200家,银幕数接近3.1万块,观影人次超过11亿次……这组数据被归结为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最终达成票房突破400亿元。而在2003年,中国电影刚在产业化启幕时,影院仅仅千余家,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银幕数不足2000块,观影人次徘徊在7000万,相应的电影票房也就在10亿元上下。
一相比对,就会发现中国电影票房正循着每年约30%的增长率攀升,特别是2015年的增长率超过40%.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曾表示,是大众观影习惯的日渐养成、需求的稳步增长,助推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大众观影习惯”带来最直观的效应就是,影院在三四线城市急速兴建,激发了当地市民的观影热情,并形成了一个专有概念“小镇青年”。
据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79%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相辅相成的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来自二线及以下城市的年轻人,成为观影的主力军。一份由影院与调查公司联合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2015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二线及以下城市人次份额由75%提升到82%,其中五线城市人次份额达到17%,正在逐步赶超一线城市。一家电影票团购网站发布的《大数据时代的电影消费洞察》报告也显示,2015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票房增长迅猛,其中铁岭增长幅度最大,为315%.有人看,有院线,这是电影消费市场赖以为继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国电影12年产业化的表征与结果。
“互联网+电影”依旧是个命题
与“消费热”相伴相生的就是“投资旺”,不得不提就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互联网资本。
2014年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曾抛出了“电影公司未来都要给BAT打工”的预测,引发业界关注和热议。2015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简称)加速搅局电影圈的态势,已经更加明显。
目前,电影产业的现状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的推动下,互联网领军企业BAT等相继进军电影领域,成立了一批新的电影企业、电影基金,不断做大电影市场的“蛋糕”。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唯有“蛋糕”够大,才能谈电影工业标准的建立。
当然,一些跨界资本,除了互联网、金融资本之外,如房地产、旅游、餐饮等领域的传统企业,为寻求新盈利点,也纷纷加入电影产业的投资大军中,这都是看重了电影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高回报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观影人群中,90后已成为观影主力,其中95后观影群体迅速扩大。90后也带来了消费方式的变革:90后在线购票用户占比为57%,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互联网与电影产业融合所带来的消费模式的改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线上平台贡献票房超过125亿元,占比达62.5%,其中,在线选座类票房占比达到了44.6%.资本投入、网络众筹、互联网平台的争相加盟(票务、宣传发行等),这都属于“互联网+电影”的范畴,其本质在于互联网巨头正意欲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从积极意义解读,通过多方合力促成了电影产业走热。
回归电影本身,隐忧依旧
资本、院线、观众,电影市场的要素在趋于完备。可是,国产电影本身如何呢?
2015年以来,国产电影增长速度接近71%,市场份额接近60%.有评论认为,“面对来势汹汹的进口片,国产片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国产影片的质量在逐步提升,无论是视听呈现、讲故事的能力和情感触动方面都有了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项日前公布的网络调查也显示,7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国产电影总体水平较高,已有明显进步。
“中国电影不能盲目乐观,与成熟的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仍处于‘中低端’。”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指出。
从电影类型上看,这些年中国电影的类型依旧单一,同质化问题仍旧存在。纵观去年国产片票房榜上前4位不难发现,《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煎饼侠》都是具有喜剧元素的影片,而爱情、青春则是众多影片绕不开的题材,描摹社会的现实主义题材片极度匮乏。业内人士分析,这虽然与观影群众的口味不无关系,但也间接反映出国内电影在创作上仍存短板。尤其是我国观影人群正在逐渐走向年轻化,而影迷年龄层次上的缺失也成为国内电影题材单一化的一大原因。
这种“短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部接一部的“IP”(知识产权)电影。上述网络调查中,64.9%的受访者看好影视行业的“IP模式”,但同样有56.1%的受访者觉得这类电影有大量泡沫、43%指出其过于迎合观众口味。“IP”电影较为缺乏艺术性,并可能会让电影行业变得浮躁,也成为其负面效应。而悖论却是,这一模式为当下的电影界所热捧。
同样让人扼腕的是,艺术电影的市场反响在去年依旧未见起色。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王小帅导演的电影《闯入者》首日排片不足1.5%,全国只有2000多场放映,票房仅有50万元;获得戛纳大奖归来的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在内地市场反响平平,最终以5800万元收官;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尽管主创们卖力宣传,最终票房也只有3000多万元。
“一个市场不管400亿元还是1000亿元,如果这个市场不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成熟的市场。”有电影院线人士认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