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5年11月26日 06版)
本报讯(记者高柱
李娜)近日,一位远在四川资中村落的11岁留守女孩,以一封劝父莫离婚的手书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11月19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小霞所在的学校后发现,这所总计77名学生的乡村完成小学,其中66名学生是留守娃。这66名儿童都经历着与小霞相似的茫然与忧愁。
“孩子身世可怜,但这样的情况在村里实在太多,我们也只能通过沟通,疏导孩子情绪。”小霞的情况班主任尹树彬都看在眼里,但仍无法把更多的爱与关注放在她身上,她带的仅有9个学生组成的六年级,全部都是如小霞一样的留守娃。
“现在留守儿童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都是无比沉重的压力。”尹树彬是土生土长的共农村人,自1999年至今已在共农小学从教17年,从“递张纸条就能见到父母”到现在“只能靠往北京、广州等地拨电话”,她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眼下的教学工作越来越难开展,即便是班里只有9个学生,仍然感到心力疲惫,“最难的是每年一次的家长会,能请到的只有爷爷奶奶。”
“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真的是有很大问题。”尹树彬说,近几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中青年越来越多,留守娃群体也越来越在学校凸显,课堂外的学生管理成了老师最为“挠头”的工作,“这些孩子自尊心特别强,若不及时开解引导,就会变得十分叛逆。”
对于尹树彬老师而言,她面对的是100%的留守儿童班,而对于共家村小学校长刘昌勇而言,则面对的是全校77名学生中,近乎85%的留守儿童比例。除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的贫困学生资助外,去年开始,共家村小学还开启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学习帮扶活动,但从长远来看,刘昌勇觉得并不乐观,“我们只有13名老师,能为孩子们做的的确有限。”
“我们只能配合学校开展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但是面太广了,十几个部门在联合做这项工作,还是力不从心。”资中县妇联干部李世华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感叹,“干妇联工作十几年,眼下被留守儿童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可下了那么大气力,却始终如隔靴搔痒。”
四川资中县高楼镇镇长刘昌明告诉记者,在高楼镇的2700名学生中,目前有超过1600人的留守孩子,“但这个数据如果放在资中县,算不得是留守儿童的典型重点地区。尽管现在有了诸多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但也始终是鞭长莫及。”刘昌明对《工人日报》记者说,“我们出台了很多政策吸引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可基础条件太差了,吸引力不够,毕竟与打工比起来,务农很难做到‘旱涝保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