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5年09月15日 05版)
本报记者 周有强
9月12日。凌晨4时36分的河北燕郊街头,初秋的北风已有了些许寒意,天光还藏在青色之中。
此时,河北邢台人孙景胡已经早早坐在学院大街和迎宾路的马路牙子上——“趴活儿”。
一
西北靠着文化大厦,西南对着燕郊公园,东南对面是三河市第六小学,东北紧挨小张各庄——数万人租住在这个城中村里,这个十字路口是燕郊最大的马路劳务市场。每天有数千工人在这里趴活儿,人最多时可达5000人~6000人。
孙景胡脚下放着一个灰色袋子,袋子里头装着锤子、瓦刀等工具。他是一名瓦工,一个月前,忙完家里的农活,来到这里,乘农闲打点短工。
在这个劳务市场聚集的,以东北和河北的农民工居多,大部分人都住在旁边的小张各庄。
孙景胡属于拥有技能的大工,一天的工资在200元到300元之间。这样的大工还有砖工、木工、钢筋工等。而像黑龙江人陈建挺这样的小工,没有什么技能,只能靠卖体力来获得报酬,在建筑工地上干扛沙袋、送砂浆之类的活儿,一天的工资只有130元左右。
“早上4点就来了。必须早来,活儿才好找。老板一来,拉着就走了。不然工人一多,呼呼地围上来,就挤不上去了。”今年5月份,陈建挺刚从黑龙江来到燕郊这个劳务市场时,经历过一连6天找不到活儿。
“人多,活少,工资还低。”陈建挺显得颇为无奈,“但是在东北现在活更少,工价更低。”
不到5时,街头上已聚集了10来位工人。卖豆浆、肉夹馍和矿泉水的小摊贩也瞄准了早餐的商机陆陆续续出摊。
70岁的杨宇坐在广告牌下。皱纹爬满他的面庞,他想着为闺女分担点。在口袋里摸索了会儿,他点燃手上的旱烟,“一天就100元,还不管吃喝。我也就瞎碰了,没个底儿。”
二
凌晨5时。天已微亮。街头的工人已经过百。
62岁的苗新春,从2006年就在这个劳务市场讨生活。他眼见了这里的变迁。
“最开始,市场还在小张各庄里头,那时趴活的工人只有六七十个,最多的时候也就100多人。”彼时文化大厦还没盖,苗新春还在文化大厦建造过程中当过瓦工。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租住在村庄里,劳务市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地点也从狭窄的胡同不断往外迁移,现在迁到了十字路口处,每天数千人在这里等活。
每天4时半到6时半,远至北京门头沟、北京延庆,近至河北三河、北京顺义、北京平谷的工地、小企业都会来到这里招工,“这儿人多,大工、小工,干什么的都有。”
来这里的工人大多在40岁以上,从穿着打扮来看,更多是农民工。其中不乏年龄较大的。6位大约五六十岁、头发已发白的农民工,坐在一辆敞篷三轮车上。他们那或灰、或黑、或褐色的外衣上,无一例外地沾满尘土,其中一人的裤角半卷着,露出半截古铜色的皮肤。
来自安徽的王杰(化名)2008年时还在北京通州的一个劳务市场上找活干。后来城管不断撵人,“撵啊撵啊,我就被撵到这儿来了。而且老乡也都在这儿。”相比北京,河北燕郊的租房费用和日常消费都要低很多。
在这个劳务市场上找活儿的农民工找的大都是短工,“长工没人干”。
苗新春说,短工灵活,很多人都是农闲出来打点工,碰到农忙或者家里有事,还得回去。许多人都说,现在老板拖欠工资的现象太过普遍,“短工的工资都是当天现金结算,这样心理踏实。不给工资,顶多白干了一天,第二天不去就是了。”
苗新春说话间,一辆小轿车在路口停住。
“清料的活儿谁干?”
车里一个中年男子刚喊了一声,乌压压地数十人围了上去,有人直接打开车门,一屁股坐了上去,更多的人堵在车门口想要往里坐。
三
清晨6时09分。
初秋的阳光打在杨宇脸上时,他正抽着旱烟。一位包工头来招工地上清理垃圾的小工。杨宇站了起来,坐着一辆面包车走了。同走的还有10来个农民工。他们将被拉到北京顺义的一个工地上,在早晨7时开始干活,在中间休息一个小时后,一直干到晚上6时,然后面包车会载着杨宇们回到这个地方。
在“燕郊网城”上,时常有河北三河市第六小学学生家长反映,劳务市场人员混杂拥挤严重威胁到孩子的人身安全。
更多燕郊当地的居民则抱怨,劳务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学院街路段的交通,雇主直接占道停车与劳务人员商谈,导致堵车天天发生。
事实上,在2015年3月9日,当地政府部门就在距离此路口3公里处的神威北大街开放了“燕郊高新区劳务市场”。
为了引导农民工群体迁到新的劳务市场上去。3月2日,燕郊高新区管委会还发布了一则《关于集中开展三河市第六小学门前劳务早市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的公告》。公告中指出,该片区域已被划定为“非法用工管制区”,严禁建筑工地人员前往“管制区”进行非法用工洽谈。严厉打击用工单位和雇主进入“管制区”私招乱雇佣工行为。
据苗新春所说,前段时间,城管和交警经常到这里来,将农民工装上警车,拉到新的劳务市场去;一些雇主在这里停车,交警就会上前制止,将其劝离。
在街头的一棵树旁挂着一块蓝色方牌,牌子上写着白色的字:非法用工管制区(一公里内严禁劳务交易)。牌子的背面则是:招工务必请到神威北大街劳务市场。
然而,这个马路劳务市场依旧每天“繁荣”,数以千计的农民工依然每天天未亮就来到这里。
早晨7时,孙景胡依然坐在马路牙子上,“看来今天只能回家歇着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