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学“保卫战”

(2014-09-14 12:27:31)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40914 01版)

本报记者 贺少成

采访手记

这是一次曾经中断采访的报道,出于对那些烈日下、暑夜里几天几夜排队家长的理解。

6月中旬,北京幼升小进入空前激烈阶段。记者在一所小学门前,采访为儿子入学而彻夜排队的小阳妈妈时,其他家长担心记者报道引起校方不快,记者最终退出。

父母拳拳之心当然可以理解。但小阳妈妈焦虑的脸,还有那些排着长队的焦躁家长们,一直不能让记者忘记。

9月,当小阳妈妈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在北京将儿子送进了小学大门后,记者再次见到了她。

前后3个月时间,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小阳妈妈判若两人。3个月前,她愁眉紧锁;3个月后,她笑意盈盈。

小阳妈妈是幸运的,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儿子终于留在北京上小学。但这个夏天,也有“漂泊”在北京的家长,最终不得不将孩子送回老家读书。

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小阳妈过得甚是舒心——儿子小阳终于在北京市西南三环外的一所小学成功入学,她和丈夫的婚总算没有白离。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在6年之内,她不用再为是留下还是离开的问题烦恼。

“还觉得北京是个让你伤心的城市吗?”记者问她。

“怎么说呢,还是习惯了北京,儿子也习惯了,能留下来就好!”小阳妈笑着说。

被中断的采访

619日,地处北京市丰台区的一所小学,原本属于城乡接合部,并不被北京户籍的家长所青睐。但在外来家长眼里,它俨然成了孩子留京的“圣殿”。

613日开始,就有非京籍的幼儿家长开始在这里彻夜排队。目的只有一个,能让孩子在北京上小学。随后队伍迅速扩张,排到了120多号。

小阳妈也是排队长龙中的一员,和所有家庭一样,白天是家里的老人冒着烈日排队,到了晚上,下了班的爸爸妈妈开始接替老人排队。傍晚时分,孩子也从幼儿园被接回来加入排队行列,他们把小学门前不大的空地当成了乐园。多数孩子都不知道大人在干什么,只是自顾自地追逐嬉戏。

排队的人群三三两两在聊天,有的带了帐篷准备露营;有的开了面包车过来,所有车门窗户全打开,里面铺了凉席,预备过夜用。

记者遇见小阳妈时,她正在与其他孩子父母聊天,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愁容。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立即有家长围过来:“记者同志,你们得好好反映反映啊,我们都排了六七天队了,天这么热,就是铁人也受不了啊!”

一个人说话,立即有多人附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这几天受的罪。

记者连忙表示,与小阳妈是约好了的,最好能一个一个聊。围上来的人逐渐散去,小阳妈开始“痛陈”排队之苦。

但很快,周遭气氛开始变了。一会儿就有家长上来问,记者究竟要写什么东西。记者解释后,来问的人回去与其他家长窃窃私语,随后有人用疑虑的眼光打量记者。

很快,又有家长上来问,采访究竟是什么意图。记者再次解释后,更多的家长围了上来。

有家长开始出言不逊了:“你们记者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来采访,有什么用?你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北京上学吗?”

还有家长说:“我们家长都是自愿来排队的,跟学校没关系。你们媒体来报道,学校不乐意了怎么办?”

家长的情绪逐渐升级,有人围住小阳妈,问她排多少号,孩子叫什么名字。

原本就情绪不佳的小阳妈被激怒了:“你们什么意思?问我孩子叫什么名字,要找我麻烦还是怎么啊?”

有家长叫嚷:“谁让你把记者招来的,学校这边到时不高兴了你负责?”

也有家长把记者拉到一旁好言劝说:“你们记者来报道我们家长的不容易,我们很感谢!可621日、622日就是孩子报名时间,这节骨眼上,你们一个报道不对,我们孩子上不了学可怎么办?”

眼看现场越来越混乱,围住小阳妈的家长越来越多,记者只能安抚情绪焦躁的家长们:采访终止,请不要再找小阳妈的茬。

以离婚为代价

“其实那些家长可以理解,排了几天几夜的队,谁都不想节骨眼上出事。”3个月后,儿子上学的事已稳稳落定,再谈起那场“冲突”时,小阳妈已经释然了。

赶上“北京入学最难报名季”,小阳妈直言那段时间她像是打了一场硬仗,还好最后她是打赢了。

51日,儿子还在上幼儿园的小阳妈接到通知,小学报名要开始在网上采集信息,外来家长们要准备各种材料。

小阳妈一看就傻眼了,“五证”光是前两项暂住证、社保证明他们夫妻俩就不合格。她来自河北固安,老公来自吉林松原,夫妻俩的户口都不在北京。

暂住证要201431日前办的,她的暂住证34日到期;而她老公的暂住证在2012年就到期了。至于社保,她大学毕业后来京在一家建材公司做普通职员,好歹有社保证明;而老公自己做小生意,上哪儿缴社保去?

夫妻俩的居住证明也成问题,他们在北京丰台区租的房子是公租房,是不允许对外出租的,这意味着他们开不出居住证明。

暂住证也没有办法了,夫妻俩56日去派出所办时,想把以前的接续起来,但别人不给通融,只能从56日办起。小阳妈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她的暂住证虽然是34日到期,但31日以前的有记录,好歹能说得过去。

至于社保,老公那边是没法子了,只能如此。

522日,夫妻俩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拿着材料到乡政府去审核。

到了现场,夫妻俩才傻了眼。现场排了几十米长的队,到处是情绪激动的家长,很多人的材料都不合格,要在那里讨说法。

排到跟前时,小阳妈才发现审核之严:有人审暂住证;有人审营业执照;有人审税收证明;有人审社保证明;还有人审孩子是不是独生子女、有没有缴过超生罚款。

一看夫妻俩提交的材料,对方直接告诉他们说不合格,“干脆到老家上得了”。

小阳妈像其他家长一样傻眼了:他们夫妻俩来北京10多年了,早就将北京当成了自家的家。回老家去?潜意识里显得陌生而遥远。

有的家长都快哭了:已经在北京买房了,老家连个老人都没有,怎么让孩子回老家上学?

有激动的家长与现场工作人员发生口角,还有家长掏出手机拍照、录像。一旁的保安严厉制止:不许拍照!不许录像!

灰心的夫妻俩回到家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作了决定:离婚!为了孩子和他们的将来,这是最简单易行的一条出路。

很快,夫妻俩回到河北固安办离婚手续。根据“离婚协议”:小阳判给了有社保一方的妈妈。

“我那时真的是很伤心,有种哭不出来的感觉。北京太让人伤心了!”回忆起那时的感觉,小阳妈对记者说。

531日,网上信息采集截止最后一天。在中间又经历了办独生子女证明、在老家办无人监护证明等种种波折后,小阳妈终于在网上成功登记儿子的入学信息!

且顾眼前

网上信息采集成功后,就近找小学报名又成了最重要的事。在家附近的几所小学反复比对,小阳妈确定了一所小学。

这是一所非京籍孩子比京籍孩子还要多的小学,对外地的父母来说,竞争十分激烈。

614日、15日,京籍孩子报名。此前一天,就有非京籍家长在小学门口搭起了帐篷。事实上,他们的孩子要到一周后的621日、22日才能报名。

还没顾上喘气的小阳妈,目睹队越排越长,又傻眼了,她很快动员婆婆、老公加入了排队长龙。

排队过程中,她才知道,21日上午报名的是在北京购了房的或社保缴了一年以上的家长;21日下午报名的是社保缴纳不满一年的家长;22日报名的是暂住证、社保证明都不合格的家长。

这让小阳妈气得不得了:政策一开始那么严,她都快跑得呕心沥血了,怎么最后又放松了呢?

还好让她安慰的是:她的队没有白排,21日那些符合条件但没有到现场排队的家长,只能在他们后边报名。

在与其他家长交流后,原本怨怼今年入学政策的小阳妈甚至开始感激今年的政策:听说往年交借读费,花几万块钱才能上,至少今年卡住了这一块,一起排队对大家都公平。

21日上午9点多,小阳妈终于给儿子报上了名。回到家后她倒头就睡,一觉到天黑。

91日,小阳妈将儿子送进小学大门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至少有6年时间不用操心是不是回老家的事情了。

其实在这期间,小阳妈一直在做将儿子送回老家上学的准备。但儿子一百个不答应:“吉林和河北那边都是土路,晚上也好黑的。”

7岁的小阳在父母奔忙的过程中,大概弄懂了什么是北京户口。提起这个,他像个小大人似的:“北京户口好难好难的。”但他认为,自己既不是吉林人,也不是河北人,是北京人。

小阳妈开玩笑地告诉儿子,就算上了小学,以后也不能在北京高考。

“不能高考啊?”小阳瞪大眼睛问妈妈。

“你知道什么是高考吗?”记者问小阳。

“不知道。”

“不知道才好,你知道那么多有什么好处。”小阳妈对儿子说。

对于以后的高考,甚至以后上初中、上高中怎么办,小阳妈不愿多想。“谁知道呢?先顾好眼前。”

而她眼前最重要的事,是在中秋节后和老公回老家办理复婚,她可不想这件事在渐渐懂事的儿子心里留下什么阴影。

(注:应当事人要求,小阳为化名)

新闻链接

2014年被称为“北京史上最难入学季”。

今年的入学比例,京籍儿童达95750人;非京籍儿童达58274人。

外地家长要完成报名前的信息采集需提交五证: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京暂住证;②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③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京务工就业证明;④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⑤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

申请入学需走以下流程:①提交书面申请;②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核实信息并盖章;③新居民服务中心核实,主任签字并盖章;④街道(镇)受理并审核五证;⑤开具“在京借读证明”;⑥联系就读学校;完成网上注册。

特殊规定:①北京东城、丰台等区县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仅居住地在该区,且工作地也在该区;②同样条件下以非京籍有房产证优先考虑;③暂住证不能过期;④若该片区学位不够,可能被安排到非公立学校,或区内其他片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