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天路:也许今生不再相见

(2014-08-12 16:39:52)

《工人日报》( 20140812 05版)

本报记者 李元程

 

听到记者只在项目部停留两小时,项目经理王刘勋发火了,“兄弟们在这么高的地方待了两年多,好不容易盼来人了,却因为缺氧,只待两小时,可大伙儿还要在这里再干一年多,你让留下的人心里多难受!”说到这儿,这位33岁、说话高声大嗓的“少帅”掉泪了。

726清晨530分,记者一行10多人乘一辆中巴车从康定出发,沿着川藏公路317线往有着“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进发,连续十六七个小时的颠簸,海拔从3000上升到5050时,车内咝咝的吸氧声也达到了顶点。

到达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工程项目部时,天已经全黑,职工们列队站在门口迎接,握手时,记者握到的每一双手都是冰凉的,忽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雀儿山,藏语的意思是鹰飞不过的地方,被称作生命禁区,终年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记者明显感到了胸闷、头胀、恶心,走路发飘。

说到晚上还要坐车下到海拔3600的德格县住宿,累得快要崩溃的记者提出,干脆就住项目部,省得第二天再上来。

“这里海拔4270,晚上睡不着。”项目部的人态度坚决,他们有经验,刚上来的人,都会失眠头痛恶心,甚至流鼻血。

吃过晚饭,项目部换了越野车送记者们下山,“从这儿到德格,路太难走,50多公里,中巴车要开五六个小时,越野车也要两个多小时。”

漆黑的山路,一侧是峭壁,一侧是悬崖。只有车灯的光亮,照着前方一个接一个的大坑,前车掀起滚滚尘土,让人看不清路,格外要当心对面驶来的大车……途中,记者看到一处工点,上夜班的工人点着篝火在寒夜里取暖。

来自城市的人,怎么也想不到沉睡的大山竟是如此繁忙。

“我宁肯走10几个小时好路,也不想再走这50公里烂路了。”一路摇摆颠簸着下山,同车的另一位女记者哀叹。

“等隧道打通了就好走了。”司机陈华明说的隧道,就是我们采访的在建工程。

主峰6168的雀儿山,是川藏公路317线的必经之路,更是川藏公路北线进入西藏、青海玉树的唯一通道。这里缺氧严寒,山高路险,是著名的“鬼门关”。

20127月开工修建的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是世界第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贯通后,“鬼门关”10分钟就能穿过。

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5月,漫天还在飘雪,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

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

缺氧极寒,没水没电,连帐篷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山坡上露宿,冒雪躺在冰上睡。

项目部副书记贺志杰回忆,有一个雪夜,下着鹅毛大雪,雪片哗哗哗一刻不停地打在车窗上,为了尽快把从成都采购的料材运回项目部,他和司机姚小斌决定冒险翻越雀儿山。

路面全是冰,沿途所有的车辆都靠山停下了,只有他们的越野车轮胎上绑着铁链沿着山路的外侧小心翼翼地以10几迈的速度往前开,走几米他就要下车用手扒开落在挡风玻璃上的雪,否则结冰就看不到路了……到项目部时,是第二天凌晨4点,“真是长舒一口气啊!现在想想真后怕。可当时就是一门心思要赶紧把材料运回来盖房。”

“越是困难的地方,大家越团结,越能激发团队的奋斗精神。这一点特别打动人。”他说。

在雀儿山动土,有“三高三低”——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最初的130,打得异常艰难,高难度的围岩——冰、砂混着塌落的碎石,结构松散破碎,一挖就大量涌水。加上高原缺氧,功效极低,工人们轮班倒24小时不停工,每天进尺也只有0.5

很多藏民和喇嘛自发来到工地,为工人们献哈达,念经祈福。

冬天,含氧量更低,呼吸都觉得困难,现场的工人,干不了多久就要停下来吸一会儿氧,之后再接着干。隧道越打越深,通风送氧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如今,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工程也有望提前完成,现场的西安交大的专家说,雀儿山隧道工程有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隧道内采访,明知缺氧,记者还是忍不住用手捂住口鼻遮挡灰尘。在掌子面,一位昨晚还在医务室输液的工人正在休息,记者走过去攀谈,“烧退了,就来干活了。”他说,“老家的媳妇得了癫痫病,还有儿子,全靠我一人干活挣钱。”

无意中,记者碰到了他的衣服,沾了一手水和泥,穿着这样的湿衣服他还要干上七八个小时。“身体行吗?”记者问,“还可以。”说着,他又回到掌子面干活去了。

开工到现在,项目部先后走了600多名工人,甚至有人一到雀儿山,就直接掉头回去了,“这不是挣钱,是要命。”

施工队长林修建,第一次上雀儿山,待了18天也跑了,“每天难受窒息的感觉,让我害怕。从雀儿山下来,我就没想过再回来。”

可是,在福建老家待了24天后,他又回来了,“工人们都是我叫上来的,我不能把他们扔在这里自己跑了。我才34岁,不能因为软弱而失去诚信。另外,这毕竟是‘世界第一’的工程,人一生也难遇到这样的机会。”

一天,一位职工忽然全身不能动弹了,紧急送到医院,被诊断出在高原患了格林巴利氏综合征。这在职工心里留下了一道阴影。

“我没想往后会得什么病,我看不到。我只关注现在的感受,隧道快打通了,每个人都渴望胜利。”林修建说。

“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没有意志你根本待不住。”项目经理王刘勋年轻气盛,“这个地方,缺氧不缺精神。跟你说,上雀儿山两年多,我一次氧都没吸。”

王刘勋热情洋溢的性格很受当地藏族人喜欢,“不瞒你说,当地政府想把我挖到他们那里工作,我没同意,兄弟们跟我上来的,我得对得起大家。”他说,环境越是艰苦,人越是重感情。

忽然,他对记者说道,“也许今生咱们不会再见面了,但我相信,凡是到过雀儿山的人,都不会忘记这里。”

项目部职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虽然海拔高、交通不便、网络时有时无,但仍挡不住浪漫的故事发生。

帅气的滕加亮,因为一次交通事故,意外结识了在成都当护士的女友,今年5月,女朋友背着他偷偷坐了30多个小时的长途车从成都上来看他,快到的时候给他打电话,他一听却急了,“路上还结着冰,多危险啊!”他说,“电话里我们大吵一架,可是见面的一瞬间,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正在项目部探亲的新娘子郭香,打扮入时,在这个少有女人的地方,新郎袁小辉的幸福挂在脸上。

结婚前,郭香曾上过一次雀儿山来看他,回去后姑娘犹豫了,“以前他也交过女朋友,人家都觉得工程人艰苦,不愿跟他结婚。”这时,郭香的妈妈劝女儿,“小辉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吃了很多苦,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咱们要让他幸福。”

“离开雀儿山回家的时候,心情是最愉快的,可离开家回到这里的时候,真是越走越凄凉。”袁小辉说,歇完婚假回工地的那天,妻子一直从许昌送他到郑州,分别时两个人在站台上抱头痛哭。

“以前过年回家,我总在外面玩,可是干了这个工程,再回家,我哪儿也不想去了,特别恋家。”林修建说,现在,他忽然很珍惜这个家了。

上雀儿山之前,四公司党委副书记游宏生在咸阳总部,遇到了这个项目部一位同事的小女儿,他问孩子,“有什么话让我带给你爸爸吗?”结果,这个七八岁的小姑娘趴在他耳边,说了一句话:“爸爸,我想你了。”

……

 

 

采访手记

在海拔4300的雀儿山采访,脑子里反复出现同一个标题——在天堂和地狱之间。

在这里打了两年隧道的人告诉我,雀儿山留给他们最深的印象是冬天的样子,千山万壑全是白的,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

可是真正考验人的时刻,也是冬天,“那简直就是地狱。”他们说,极冷极寒,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一半,在呼吸都困难的地方,工人们仍然每天轮班24小时昼夜不停地开挖着隧道,干不动了,吸几口氧气,再接着干……采访中,记者无意中碰到一位在掌子面干活的工人的衣服,全湿透了,穿着这身衣服,他一直要干七八个小时。

很多人干不下去走了,他们说这不是挣钱,这是要命。但是,再苦再难,工程还是在继续,隧道也一定会打通。总会有人再来,也总会有人留下来。

“在雀儿山这样的地方,拼的就是意志”,“在生命面前,钱有多重要?!之所以没走,就是要挑战自我。” 留下的人这样说, “我没想往后会得什么病,我看不到。我只关注现在的感受,隧道快打通了,每个人都渴望胜利。”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意志更高,风沙强斗志更强”,这句出现在青藏高原各个工地上的标语,在特殊的氛围里,总是最能激励人,也最代表人们的心声。

来项目部的路上,经过一个著名的道班——雀儿山5道班,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位全国劳模陈德华。至今我还记得,当年有关他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刚上山,为了解决吃菜困难,陈德华曾试着用脸盆种过蒜苗,可蒜埋到土里不见发芽;又试着养鸡,可鸡越养越小。后来,他终于明白,在被称作生命禁区的雀儿山,除了人,其他生命难以生存。

我认为,天堂和地狱首先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能够从困境中超越,他就离天堂不远;反之,当他在困难面前退缩,被困难打倒,地狱就在他的眼前。

这就是雀儿山上正在发生着的故事,这也是所有英雄主义者亘古不变的情怀。更多精彩见中工博客:http://blog.workercn.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