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击云南鲁甸震后第二夜:希望不灭  救援不止

(2014-08-05 11:36:50)

《工人日报》( 20140805 01版)

本报记者 邓崎凡

凌晨2点,夜里的鲁甸依然忙碌,街上的救护车往来奔驰,医院里身影穿梭,救灾指挥中心灯火通明,就是普通人家的窗口,也有很多依然透出灯光。

这里,每个未眠的人都因为同一个灾难——83日下午1630左右,地震猝临。倒下的房屋、坍塌的桥梁,断壁残垣、瓦砾遍地,每一个伤亡数字的增长,都让人心碎。

震后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接下来的30多个小时至关重要,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抢救生命的接力仍在继续。

每一处废墟下都可能掩藏着生命

鲁甸,一座位于云南东北部的山区小城,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彝、苗等11个民族,民族风情浓郁。

一场云南省14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4日下午从震中龙头山镇返回的前方人员介绍,建筑大面积倒塌,加上3日晚间的暴雨,清理工作十分困难,在黄金72小时中,每一处废墟下都可能掩藏着生命。

然而,昭通市外宣办副主任杨应松今天下午告诉记者,目前救灾“难度很大”,交通不畅、物资缺乏,加上当地暴雨、余震,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救灾的最大难题。

根据初步统计,灾区多条道路共计1412277公里受损(其中有1166.2公里75条次中断),有些地段反复塌方。记者在鲁甸看到了大量救灾车辆,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公路为一条两车道的公路,地震以来,震区公路沿线出现分散性阵雨,已造成多条路段塌方,通行受阻。这让救援力量及物资进入灾区、伤员转移都尤为艰难。

4日上午,部分道路被抢通,但只允许特殊车辆通过,包括救护车和运送救灾物资的卡车。即便如此,大量的车辆涌入加剧了这条公路的拥堵,导致救灾物资和救灾设备运送不畅,而这恰恰是灾区最需要的。从灾区返回人员告诉记者,“水和食品是灾民最需要的物资,可当地的情况却是缺水、缺粮、缺被褥。救援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仍难以满足需要。”

余震不断,也让救援工作面临重大挑战。据云南省地震局消息,截至8422整,鲁甸共发生余震达506次。在鲁甸县的一处灾民安置点,一名群众说,“余震不时发生,帐篷里都能听到房子和山体倒塌的声音。”

一场不停息的生命救援

“救人是第一位的,必须在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生命。” 在大雨与余震中,解放军和武警、公安消防官兵、公安民警,一支支医疗队和专业救援队向重灾区挺近,救伤员、抢财产、运物资,帮助群众搭帐篷,巡逻、维持秩序,上演着一场分秒必争的“生死突击”。

41055分,空中救援首架直升机降落昭通机场,首批4名重伤员运出震中,转往就近医院救治。

85凌晨,本报记者赶往鲁甸收治伤病员最多的鲁甸县第一人民医院。正在急诊室值班的医护人员杨梅告诉记者,这个工作日,医院一共收治了111人,仍有大量的伤员因为天气和交通原因只能在前方治疗。

“现在根本没有白班夜班的概念,每人每天的睡眠都压缩到了极致,”杨梅说,她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工作了两个夜晚。对于救援,她说,累是累,也有困难,但这是他们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

由昆明发出的首趟“救002”次支援鲁甸灾区专列,于41819分抵达昭通火车站。列车将承担转运地震灾区重伤人员及参与抢险救灾相关运输工作。

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红会救援队已经抵达灾区。而从前方返回的救灾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包括一些民间救援队在内的救援和医疗人员已在震中开展工作,许多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也从外地返乡,公路上能看到他们徒步跋涉。

来自各地的援助向灾区汇聚。在这个夜里,鲁甸并不孤独。更多精彩见中工博客:http://blog.workercn.cn/

(本报云南鲁甸85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