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走越远的上学路
(2014-07-07 11:22:15)
标签:
教育 |
《工人日报》( 2014年07月07日 03版)
本报记者 吴雪君
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志高村位于海南尖峰岭脚下,南坝河绕村而过。
2012年,志高村小学被撤并,村里的近百名学生每天涉水过河去对岸的阳光小学上学。一旦赶上雨季涨水,孩子们要脱掉衣服光着身子趟过南坝河。
“小学里共有340多个学生,其中90多个住在对岸。雨季河流湍急时,学生根本过不了河,缺勤的学生太多,导致学校都不能上课。”阳光小学陈老师告诉记者。
2001年,“撤点并校”教育改革在海南落地。海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到2011年,该省共调整撤并学校1357所,其中初中79所、小学575所、教学点703个。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却也使得那些远离学校的家长和孩子付出了更多的教育成本。期盼乡村小学“回归”,至少能保留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点,成为村民的朴素愿望。
“起早贪黑地赶去学校”
2001年,海南省开始农村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工作。
此前,村村办小学的热潮在中国大地蔓延。到2000年,教育部宣布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相关数据显示,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至此,全国的小学数量达到55.79万所。隔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据海南教育厅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农村教育网点过于分散,村村设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海南省乡级财政负担的70%至80%是教育,海南加快了农村教育网点布局的调整,着力精简优化教师队伍。通过推行教师聘任制和竞争上岗,清退了代课教师、在职不在岗的教师等。”
然而,过度追求调整速度的“撤点并校”,使得类似阳光小学所暴露出的上学远、上学难的弊端日益凸显出来。
三亚市育才镇保安村,原有保安、保文和南来3个教学点,后并入距离本村几十公里远的光彩小学。为了上学,部分孩子不得不起早贪黑地赶去学校。海口市琼山区的红旗镇由从前的30多个村小学,撤并到现在的3所完全小学,使许多原本在家门口上学的孩子要走5公里多到学校。
“太远了,需要每天早送晚接。中午,孩子在老师家吃饭和午休,每个月付给老师几百元的费用。”红旗镇大山村村民李平叔靠割胶为生,每个月收入2000元左右,儿子在镇中学上学所需的交通、食宿等费用成了家中一项不小的开支。
在这个靠割胶为生的村庄,教育支出成为家庭最大负担的比比皆是。
乡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
相对上学远,更让家长们感到无奈的是,在并校的大前提下,师资力量开始向中心小学或城镇集中,乡村的教育不断被弱化。
李开庆是红旗镇道崇小学的校长。1998年,他亲眼看着自己曾任职10多年的红旗村小学被撤并。去年,由于生源稀少,道崇小学也被撤掉了六年级,在他看来,这所学校被撤并也是不久的事了。
他回忆说,16年前他来到这里时,教室还是瓦房,学生多,校园里很热闹。近10年来,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渐被镇上和市里的学校拉开差距,有点门路的家庭都把孩子转到好学校就读,生源越来越少。
道崇小学,最辉煌时就读的学生达200多人,经过去年的撤并,学生人数锐减至20人左右。目前,学校年轻一些的老师都被调到了中心小学任教,剩下的老师基本都是从撤并学校调来的,平均年龄53岁,“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上不去”。李开庆是校长,教语文出身,但因为学校老师少,他还要兼授品德、美术等课程。而像他这样一个老师带几科的现象,在乡镇小学里很普遍。
在他看来,上世纪70年代,村村(自然村)有小学,那个时候才是真正做到了就近入学。如今不同了,一些小学被降级为只有低年级的教学点,一些学校甚至被关闭,学生们都要去乡镇中心小学上学,《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成了一纸空文。
海南省教育厅的统计数字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省小学在校生人数从高峰时的105.6万减少到2012年的75.2万,7年时间减少30万。在一些学生人数不足百人的教学点,校园破败、教师结构老化等问题突出。
“扶持农村学校,主张就近入学”
事实上,过度撤并学校带来的农村孩子上学难、教育负担加重等问题并非海南个例。
2012年,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变远,而保障又跟不上,造成走读学生上学时间过长和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学生寄宿条件差以及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并入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
更为严峻的是,过度撤并造成辍学学率上升。一份数据表明,到2011年辍学生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与1997年到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持平。
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2013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15年,全省拟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508所,新建学校262所,恢复学校17所。
“一些偏远农村的学校,虽然学生少,可对周围村庄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些学校或教学点不仅不能被撤掉,反而要尽力扶持。”海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黎当贤表示,当时撤并农村中小学确实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目前农村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比较突出。一方面,存在大量规模小的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低下;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存在布局过度调整,保障措施不到位,带来低龄儿童上学困难、学生食宿条件差等一系列的问题。
他认为,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从大背景来看,城镇化要就地城镇化,要缩小城乡差距,扶持农村学校,主张就近入学,提倡保留和建设村小与教学点,适度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