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钟书的一封信  让我且喜且羞三十年

(2014-05-05 14:57:53)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 20140505 07版)

王伟

还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看到有关钱钟书信件手稿被拍卖的报道,猛然想起,自己手上也有一封大师的信件,赶忙找出来,先是翻拍到手机里,然后将信件保存到保险箱里了。

那是一封留存了几十年的信。1984年夏末,我在读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大四,一天中午,班上管信箱的同学张宝玉老远见到我就喊,有你一封信,好像是钱钟书的!你给他写过信吗?他是如此的惊讶,而我则是无比的惊喜。原来,此前的一个多星期,我确实给钱先生写过一封信,虽然心存幻想,盼望得到回信,但没想到真的会有回信,而且来得这么快!

上世纪80年代,犹如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我们这些学中文的大学生,个个都有作家梦,整天浸泡在古今文学作品中,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精神营养。而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更以其幽默睿智的学人文风,让读者感到一种另类别样的阅读快感。我所在宿舍有8个人同居,居然5个人持有《围城》。虽然现在看来六七角钱一本实在不贵,但当时已是两三天的伙食费了。肯花这么多钱买书,可见大家的喜爱程度。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情景:宿舍里,大家捧着书在读,不时有人嘿嘿窃笑,更多的是忍俊不禁,哈哈大笑,狂笑不已,而且边笑边拿书指给别人看——奇文共赏!

我是一个铁杆《围城》迷,推崇所谓“钱学”,不仅读了好多遍小说,还看了钱钟书的其他作品,研究了一些学者、主要是国外学者对钱钟书及其《围城》的追捧式评价。狂热痴迷之际,悄悄给钱先生写了一封信。写信时,我想到,如果是一般的读者来信,无论如何夸《围城》或钱先生,都不太可能得到回复的,一者因为钱先生低调,二者自己也不够格。为了能够得到回信,我除了谈了自己对小说的看法,提出小说主题“喜中有悲”外,还特地向钱先生请教了两个具体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虽然细小,甚至问得矫情,但确实是我当时没看明白的问题。一是书中人名问题,怎么起的;二是有个人物的称谓问题。终于,我如愿以偿,得到了钱先生的回信。

先生在信中答复我,关于人名,是用古书古人名为主,如方鸿渐,就是由陆羽字鸿渐而来;而那个称谓问题,则是父母沿用子女平时的称呼而已。

能得到钱钟书先生的信,当然让我倍感兴奋、骄傲,但同时,因为回信内容涉及我的提问,又是那样幼稚、无知,于是乎,我且喜且羞,以至今天。

当然,钱先生的回信,给我的收获远不止如此,而确实有巨大的正能量影响,不仅影响了我的学习取向,甚至影响了我的职业和人生态度。大学毕业后,我读研,原先喜欢语言学,而结果选择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专业”。1986年,我首次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就是有关《围城》的,题目叫“略谈《围城》的主题意蕴”。而后来至今的工作,也主要是“卖文为生”。

当时那篇论文,大意是认为小说“仅是穿着恋爱的外衣,而包裹着更为深远的意蕴”,“理想不仅是个引诱,而亦是个讽刺”,“《围城》揭示了理想与现实间所存在的距离”,也许“消极,悲观,但更显示现实意义上的客观”等等。同时,我还“不客气地指出”,小说的悲剧意蕴一定程度上被喜剧气氛所蒙蔽云云。

与钱钟书及《围城》相关联的一些事还有,曾有报道说,当年在钱钟书故居的去留问题上,工人日报社也有过贡献;前些年,报社要求每人推荐一部“最值得读的书”,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围城》。我觉得也许这不一定是最好的书,但起码在我看来是最喜欢的一本书。

钱钟书作品和回信,还给我一些重要的启迪,比如,要达观地看待人生;学海无涯,必须严谨求学;不仅要有知,更要有识,等等。更多精彩见中工博客:http://blog.workercn.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