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普宁“三无”作坊火灾追踪:11条生命能否堵上监管漏洞

(2014-03-29 16:54:27)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40329日 01版)

本报记者 何东霞    

逝去的11名工人,再次敲响了安全生产警钟。

昨日本报报道了广东普宁市军埠镇一家“三无”作坊发生火灾事故,目前其中一名涉案人员郑某某已投案。

19931119日,深圳致丽玩具厂发生火灾,87名女工被烧死。87条生命引起了社会对工人权益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1994年《劳动法》的出台。

时至今日,《劳动法》已经出台20年,《劳动合同法》实施6年,类似生命惨剧仍频繁发生,法律如何有效落实引人反思。

法律落实存在漏洞

近年来,类似的作坊式企业火灾频发,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障工人权益成为一道待破解的难题。

“中国童鞋之乡”温岭台州大东鞋业有限公司火灾造成16人死亡;河北霸州一家具作坊火灾致5名工人遇难;广东佛山南海一家“三合一夫妻档”汽修店发生火灾,熟睡中的9人全部死亡……

和当年深圳那场火灾有类似之处,由于工作环境恶劣,这些火灾中,不少工人还没来得及逃出门口就因烟熏窒息而死。

广东普宁火灾事故中,这家作坊除“三无”且“三合一”(仓库、住宿、生产一体)外,事发作坊还存在扣押工人加班费、不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不支付加班费等用工不规范的问题。即便如此,这家内衣作坊也“存活”了一年多。

事实上,今年2月份广东省政府专门下发《关于督促整治全省第六批火灾隐患重点地区的通知》,决定对包括普宁市流沙东街道在内的21个火灾隐患重点地区进行挂牌督办。仅1个月后,在流沙东街道外约10公里的内衣作坊就出了如此惨剧。

法规已然制定,事故依旧发生。对此,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教授指出,根本原因是这些法律和制度建立后未能很好落实,执法部门的观念未能从法律制度向法律治理转变。

“无论普宁事件还是其他事件,目前法律的制定、执行、检查、监督每一个环节都存有漏洞。法律制定以后,执行部门要抓好落实、检查和监督。如果平时的检查、监督都落实到位,提早发现隐患,也许事情的结果就不是这样了。”谌新民说。

如何走出作坊监管困境 

在普宁,纺织服装是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达150多亿元。纺织服装为该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三合一”加“三无”家庭作坊。

记者走访发现,在马埠镇、占陇镇等镇,每个镇都有不少上规模的纺织企业。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家庭作坊可能没有直接为当地政府贡献税收,但也间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就业,这是其长期以来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

“小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偷偷把工厂搬进住宅楼,消防成本和经营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消防安全却大大打了折扣。”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说。

记者在普宁占陇镇一家名为凯莉依迪的制衣厂看到,制衣厂13楼都是生产场所,三层楼仅有一个消防栓、一个灭火器。和事发作坊类似,制衣厂的所有窗户都被防盗网封死,只留阳台一扇可打开的防盗窗。

屋内,尽管布料和成衣堆积如山,工人们仍在随处抽烟。车间对面为工人住宿的自建楼房,一楼摆满了布匹,二、三楼是员工宿舍。由于“三合一”企业的特殊性,楼房一般只有一个楼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镇上,这些作坊的招聘广告随处可见。

“关不掉,拆不走,安全差,监管难。”广东省安监局一位工作人员针对当地小作坊的乱象这样总结。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忘了经济发展要和民生并重。保护职工生命安全,政府部门要从源头杜绝事故发生,不能出了问题才想办法。”谌新民教授认为。

(本报广东普宁328日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