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报记者四天三夜跟车采访:开往“北极”的“绿皮列车”

(2014-01-27 11:35:19)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 20140127 01版)

本报记者 刘旭

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版图最北端,与俄罗斯的赤塔州、阿穆尔州隔江相望,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见到北极光和极昼的地方,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北极”。鲜为人知的是,在高铁大发展的今天,辽宁沈阳站每天仍有一趟”绿皮列车”开往漠河,保障该地与外界的火车运输。

120,全国铁路春运第5天,记者踏上这辆前往漠河的2667次(返程2668次)列车,跟随沈阳铁路局客运段5队第2乘务组采访,来回历时43夜,体验这趟开往“北极”的“绿皮列车”上乘务人员的艰辛。

为使车厢保暖每隔20分钟添一次煤

120158分,2667次列车缓缓驶出沈阳站,一路向北,途经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车越往北开温度越低,其中大兴安岭地区历史最低温度曾达到零下53摄氏度,整个冬运期间零下40摄氏度以下天气长达两个月之久。2667次列车作为一列普通“绿皮车”,车厢保暖成为工作人员迎接的最重要挑战。

为了保暖,这列火车最大的特点在于,每节车厢的座位卧席下都有一个装煤的大箱子,一节车厢内放10个,每个箱子里放有5袋煤,每袋25公斤,算下来一共有16吨。

为让车厢内温度始终保持不低于18摄氏度,乘务员必须隔20分钟添一次煤、“透”一次炉子。他们还得将掏出的炉灰浸水装袋收好,因为该车要通过大兴安岭林区,不能留有一点儿火星,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这辆车上的乘务员们戏称,全列车的工作人员都是“锅炉工”。

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记者看到车厢内温度计一路上一直显示18摄氏度

列车驶出沈阳站后,暖暖的车厢内,一些旅客开始脱掉外套,车窗上保温的水晶板上有一层水蒸气,窗外的景色模糊一片,1552分该车到达铁岭站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记者推开两道车厢门来到车厢连接处发现,车门上已经结上了一层厚厚的霜。

一出铁岭火车站,乘务员郭浩拎起一袋煤来到锅炉前,打开炉门后,通红的炉火映红了他的脸,他一锹锹将煤送进炉内,一会儿就出了汗。他拭掉头上的汗对记者说,每名乘务员走一趟车平均要烧煤0.7吨,添煤300多锹。他的手掌已经布满了老茧——日复一日的挥锹添煤,每名乘务员几乎都是一手老茧。这趟车上的乘务员平均年龄只有32岁,绝大多数乘务员是“80后”甚至“90后”,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在乘务员休息室坐下不一会儿,8车锅炉开始倒烟,郭浩怕熏到乘客,赶紧将车厢门关上,烟也因此灌满了休息室,他被呛得直咳嗽,还被熏出了眼泪,手一抹小脸一下黑了。

20分钟添一次煤,“透”一次炉子,这是经过摸索后得出的经验。列车长魏起鹏告诉记者,凡是新到这里工作的乘务员,都必须进行烧锅炉的培训。根据车厢外温度和各车厢锅炉型号的不同,添一次煤能烧多长时间,锅炉能达到多少温度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比如高寒天气下,循环后的锅炉温度要始终保持在90摄氏度至95摄氏度之间,才能使车厢温度保持在18摄氏度。

12022时,列车到达哈尔滨站,此刻夜幕下的哈尔滨已经开始沉睡,天空上星光点点,此刻乘客们都已经睡下,乘务员们仍要按时给锅炉添煤,“透”炉子,掏炉灰……

卧铺车厢内,家在浙江到漠河做生意的乘客吴幼国对记者说,他经常坐2667次列车,虽然北方特别冷,可每次坐2667次列车去漠河时感觉车内都是暖暖的。

1212135分,列车正点到达中国“北极”——漠河,这天漠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记者走下列车,瞬间感觉到脸被寒风刺痛,使劲吸一口气,能听见鼻子里冻结的簌簌声。为了验证天气到底有多冷,记者拿着一杯清水向空中扬洒,这杯水瞬间雾化成冰晶……

在漠河站休整不到30分钟,换了一批返程的乘客后,这趟列车又踏上了归途,乘务员们又开始忙碌在锅炉旁、车厢两端……

“绿皮列车”,为沿线农民工而保留

近几年,动车、高铁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而驶向高寒地区全程行走1743千米的长途列车为什么还使用着比较落后的“绿皮车”呢?

原来,这趟列车200941开行以来,由于票价便宜(坐票全程98元),深受沿线农民和农民工的欢迎,因此,沈阳铁路局一直没有改换车体。沈阳铁路局对客运车辆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把乘客安全、舒适地送达目的地。然而,由于该车驶向高寒地区,为保障这样的车体在严寒条件下的安全、舒适,就要付出与在一般地区行车更多的努力。

停车时,记者多次见到乘务员们拿着长钎子跑到车下,记者跟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是拿钎子“透”列车的排水口和排污口。“车越往北走气温越低,排水口和排污口都会结冰,如果排水口和排污口冻死了,洗脸间和卫生间的水和污物排不出去,那就麻烦了。”指导车长潘海告诉记者,这次“透”完了,过了两三站又冻上了,乘务员们就得经常去“透”,排水口和排污口平均30分钟就得“透”一次。有时堵得厉害,还得用开水烫,用烧红的钩子捅。

行车途中,列车长魏起鹏通过对讲机得知8车的便盆堵了,在停靠的小站,他赶紧与几个乘务员一起去“透”,由于站台较高,魏起鹏身子俯得都快贴近地面,他使劲敲了半天,终于“透”通了,此刻粪便尿水“喷”了出来,“喷”得他大衣领子、身上全是。

120,列车过了齐齐哈尔站,冷风顺着车门下的缝隙往车里钻,瞬间将车内的水蒸气凝结成冰晶,堆满厚厚一层,乘务员们赶紧去扫,车厢一端扫完了,又去扫另一端,扫完回来一看,扫过的连接处又积满了冰晶,和没扫一样。

由于大兴安岭地区附近适合种植蓝莓,遍布大片树林、煤矿、金属矿等,2667/8次列车上经常能遇到从沈阳、鞍山、长春等地去漠河一带做采摘、伐木、采矿的农民工。有时候也会遇到农民工被拖欠工资,上了车没钱补票的情况,每一次乘务员们都会凑钱帮他们买票,还给他们送免费的盒饭。

“这样的情况一年能遇到10多次,现在逐渐少了,他们身无分文,要是非赶他们下车,让他们怎么回家过年?”魏起鹏说。

春运期间,背着很多大行李袋的返乡农民工特别多,每次乘务员遇到都会搭把手,帮忙提上车;路上乘降站点较多,有很多行动不便坐着轮椅去大城市看病的老人,无论在哪节车厢,有时随行的家属都不去背,乘务员都会将其背上车、再背下车……

“天最冷、车最暖、情最深”

记者看到、听的是乘务员们热心服务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可深入采访时,才知道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苦恼——

车上很多20多岁的小伙子都得了不同程度的关节炎、胃肠病、神经衰弱等病,提到这些,连爱说爱笑的列车值班员郭昆仑表情也黯淡下来。

“一走几天,家里从来指望不上。”列车长魏起鹏说起儿子给他微信留言说梦到他了,但醒后发现他没回来时,眼睛湿润了。

201351,郭浩的父亲肺积水住院做手术,作为独子的他正在这趟开往“北极”的列车上,第二天交班时他才给家里打个电话,直到3天后才见到父亲。

宿营车厢上,记者见到了这辆车上唯一一位女乘务员安娜,她正在为其他乘务员缝掉下来的扣子,由于常年走车休息不好,她患有神经衰弱,肠胃也不太好,这些都让她显得十分清瘦。“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她淡淡地说。

“天最冷、车最暖、情最深”,这是乘客们对2667/8次列车的赞誉,四天三夜的跟车采访,记者切身感受到了,乘客的褒奖是发自肺腑的。

虽然很苦,但不妨碍这些年轻工作人员寻找生活的乐趣,他们很时尚,有追求,有情调,有快乐。

餐车里有一个帅气的推车卖货小伙儿叫田斌,每回推车途经硬座车厢时,都会有年轻勇敢的姑娘向他要联系方式,这让他很有几分得意。同事也经常拿这事儿开他玩笑,常常惹得大家笑成一片。

1211020分,列车停靠加格达奇站,餐车上的炊事员除了搬上菜品补给外,还拎上来一个16寸的大蛋糕。当天是炊事员石林清的生日,厨师长给他下了一碗长寿面,在餐车上,利用换班间隙,宝贵的几分钟内,大家分吃了蛋糕,像这样的小型生日聚会,很多乘务员都在列车上经历过。

去年12月份,一位被大家叫做“李妈”的女乘务员到50岁退休了,她哭着找到领导说不想退。她说,她走车这么多年,跟队里的乘务员都很有感情,拿他们当兄弟、儿子看待。“退休了,离开大伙儿多没意思啊。”她叨叨着。

四天三夜,在很多人的人生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这辆开往“北极”的“绿皮列车”上的工作人员来说,却是其漫长职业生涯的一个普通工作周期。他们的辛劳,敬业,苦恼,情谊,快乐,就浓缩在这一段段四天三夜的周期中,留在开往祖国北极“绿皮列车”乘客的心里……

更多精彩见中工博客:http://blog.workercn.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