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部分市民投诉供暖不达标遭遇各种“躲猫猫”
(2014-01-06 10:53:23)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 2014年01月06日 03版)
本报记者 康劲
“今冬我家室温从来没有达标过,室温只有14℃~15℃,一家老小都冻感冒了,这个责任谁来负?”兰州市嘉峪关西路民航家属院一位住户向记者如此描述今冬所受的“委屈”。记者采访获悉,入冬以来有关供热质量的投诉,在兰州当地集中“爆发”。
冬至过后进入数九寒天,兰州天气愈加寒冷,可是许多市民家中的暖气却怎么也热不起来。市民多方投诉反映,却遭遇各种理由的“躲猫猫”,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何在?
背后的目的是想上调供暖价格?
“从物业找到供热站,再找到市政府的供热办,甚至还多次拨打市长热线电话,得到的答复都是要给我们解决,可是从去年11月底到现在,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是推诿、扯皮,家中的温度从未达到18℃。”家住兰州五泉山78号楼的一位住户向记者如此抱怨。
室温18℃是兰州市政府规定的标准,也被市民形象地称为“温暖线”。根据《兰州市城市供热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因供热单位责任造成用户24小时以上供热质量不达标,低于室温合格标准2℃以内的,供热单位应按日向热用户退还低温期的半额热用费;低于室温合格标准2℃以上的,供热单位按日向热用户退还低温期的全额热用费。
据悉,此项政令实施8年来,供暖企业从未因“供热不达标”而补偿。不仅如此,记者综合部分市民的描述,并采访有关部门发现,市民遭遇的各种“躲猫猫”五花八门。
兰州市近年来对城区燃煤锅炉进行了集中改造,天然气锅炉的供热面积已达6000万平方米,涉及近70万户居民。这部分居民供热投诉最多,但是许多供热站表示,“当初政府承诺,煤改气后增加的设备费用由财政补贴,但是迟迟不兑现。此外,兰州天然气供热价格今年每立方米上调了0.65元,但供热价格并未调整,‘煤改气’后各供热站经营亏损。”
同时,“煤改气” 集中改造时,兰州市政府给供热企业每蒸吨仅补助10万元,可实际成本每蒸吨在20万到30万元,结果让许多供热企业背上了数百万元的债务,而政府承诺的燃气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供热企业多称:目前无钱买气、捉襟见肘。
相关人士认为,18℃“温暖线”难达标的原因,不能排除各供热站让其成为向政府“逼宫”尺码的因素,背后的目的是想上调供暖价格。
“小马拉大车”导致供暖矛盾激化
长期以来,热电联产供热也是兰州冬季供暖的主力。兰州二热管网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已两次出现大面积低温运行。但国电兰州热电公司给出的理由是,暖气不热与供热面积增长过快有关。该公司现役两台11万千瓦机组投产已有25年,当时设计供热面积只有540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却快速扩大,已达800万平方米,属于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同时,市热力总公司调峰锅炉也没有正常开启,导致了供暖矛盾激化。
记者从兰州市部分街道社区了解到,供热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严重,也影响着供热质量。目前,兰州市近郊四区15年以上的老旧管网有800多公里,供热管网长期处于“三不管”的困境。
大面积供暖不达标,也有监管之责,但是监管部门却总有说法。兰州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曾联合兰州市供热办根据市民的投诉,采取夜查、突击检查等方式对供热站供热质量进行监督。但供热办却对记者坦承:“往往是监管人员接到住户反映赶到现场后,供热站会按照要求立刻升温,但是监督人员一走,供热站又会下降温度;在晚上11时至第二天凌晨2时期间停暖甚至成为个别供热站的常态。”
必须端掉“供暖大锅饭”
“温暖线”不达标的住户有万万千,但是不达标的理由也有千千万。兰州商学院教授雷兴长认为,造成目前困局的原因在于供暖体制不合理,避免百姓冻感冒必须端掉“供暖大锅饭”。
“长期以来,政府监管部门总是强调供热的特殊性,而背离其商品属性。”他认为,首要原因就是供热市场没有竞争机制,市民不能像选择其他商品一样选择供热,更不能享受到“供热商品”的“售后服务”。
雷兴长建议,一是对连片供热和集中供热地区全面推行分户计量按热收费,二是推广电能、地热、新能源或洁净煤等新型燃料,在确保城市空气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市民多方面选择供暖方式,打破供热企业的“垄断”,让供热走向市场、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
据悉,根据兰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3~2017年度)》,兰州市将在2015年10月全面实行“分户计量、按热收费”,并将积极开展供热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供热管网建设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