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空气质量为何“风景这边独好”?
(2013-12-25 11:17:05)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 2013年12月25日 01版)
本报记者 康劲 本报特约通讯员 徐宏玺
曾多年位列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的甘肃省会兰州,今年以来通过“雷霆行动”治理雾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2月20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气已达292天,占全年天数的80%,成为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在我国中东部多地近期被雾霾笼罩的情况下,兰州空气质量却“风景这边独好”。
但依靠严防死守式“防霾”能否取得持续效果?这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12月20日中午,根据兰州市区5个监测点的统计,全市空气质量保持优良。下午4时,兰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环境空气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前11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向广大市民承诺的全年天气优良率80%(即292天)的任务。”
兰州近10多年来每到冬季都遮蔽在雾霾之下,去年以来,兰州因治污和防控不力,曾先后免去了包括前任环保局长在内的多位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区领导干部。现任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的上任,被坊间解读为临危受命、如履薄冰。
在该背景下,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兰州市民普遍感到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据市疾控部门监测显示,今年11月份全市医疗机构就诊呼吸道疾病病例同比下降24.5%。早在今年10月,根据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监测数据,兰州市在前三季度的空气质量已经优于全国多数地区,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列。
治污不力,就地免职仅是兰州“雷霆抗霾”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兰州一手抓工业污染治理,一手抓生活污染减排。城市供暖进行“煤改气”全面改造,拆除了2400多台燃煤锅炉,置换为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炸平了城市周边的砖窑,关掉了小造纸厂、冶炼厂和小化工厂,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关停、搬迁、改造,入冬后勒令所有的拆迁和土方工程停工,对裸露的二次扬尘源“全遮盖”。与此同时,对主城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分解出1482个三级网格由全市县、科级干部包抓,治污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
此前,国家环保部在听取该市有关汇报后认为,“党委政府重视、严格考核问责、实行奖罚机制、创新管控手段和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兰州空气治理的成功经验。”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取得多项成功经验的同时,一些措施不免仍有争议。冬季开始,兰州实施了严厉的单双号限行措施,此举的程序性、合理性、正当性始终存有争议;今年以来由于“洒水洗城”,造成冬季多地路面结冰,影响着行人与行车安全,引发市民抱怨。
同时,有关人士指出“治霾主要靠天”仍然是兰州无法回避的问题。12月20日凌晨的一场瑞雪,也为兰州在当日实现环保目标奠定了基础;但在此后的两天,由于再次出现了低空逆温层,风速偏低,兰州市空气质量在21日和22日两天时间里,再度沦为轻度污染。
对此,闫子江坦承:“我们目前取得的只是阶段性成果,还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持续完善长效机制。兰州市已经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5年行动计划,在最短的时间里大幅改善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让市民呼吸更加洁净的空气。”更多精彩见中工博客:http://blog.workerc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