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光棍”谁来“解救”?

(2013-11-10 15:32:54)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3年11月10日 02版)□本报记者 卢越
    11月11日,“光棍节”即将到来。这个“源于校园,并通过网络等媒介传播流传于年轻人的娱乐性节日”让单身男女婚恋问题再度热起。近日,某婚恋网站发布《中国光棍盛
产地排行榜》,评选出了中国光棍盛产的十大地区,广东、北京、江苏名列前三。
另一大型相亲网站则发布了针对其6000万会员进行的名为《2013中国单身人群“单”点透视》的抽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地区间、城际间生活趋
同化,“北上广深”等传统单身“重灾区”正逐渐向新兴二线城市蔓延,且呈现城市新特点。盛传女多男少的深圳实质为“剩男之都”,而美女甲天下的成都登顶“剩女之城”;
东莞、西安等快速发展中的城市,黄金单身人群超越北上广。(11月7日《南方日报》)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某婚恋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表明,目前非婚人口数量庞大、男女性别比失衡,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中男性
比女性共计多出2315万,单身男女婚恋问题再度引人关注。
当下,“11·11”,这个被戏称为“光棍节”的特殊日期,正在被电商导演成一场 “网购狂欢节”。单身男女们或许能从电商的打折促销狂潮中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然而,全社
会面前一道尖锐的考题是:都市“剩男剩女”为何与日俱增?如何帮助其顺利“脱光”?

单身者说
程伟,男,33岁,律师
“没有时间”
程伟应该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男士。在北京某知名律所做律师的他有着不错的收入,事业稳定,三年前买了车,一年后,又有了在北京的一套房。
职业习惯让程伟每天都会在记事本上做好每天的工作规划,而现在,他不得不把另一项“大事”提上日程:找对象。
“工作实在是太忙了,真的没有时间处对象。”程伟担任了多家企业的法律顾问,几乎每个月都要出差,最忙的时候,一周内当了4次“空中飞人”。
几年前就有人为程伟介绍对象,但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把时间留给了客户。对于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程伟来说,并不想放弃任何一个潜在的机会。“竞争社会,总想在事业上拼一把
。”
林静娴,女,29岁,事业单位公务员
“宁缺毋滥”
“我一直很明确自己对伴侣的要求。” 林静娴2007年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南京一家事业单位。用她的话来说,6年的工作经历让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婚恋观。
家人开始为林静娴的“终身大事”着急。在他们看来,有着高学历、稳定工作和不错外貌条件的林静娴被“剩”下了,有点说不通。
事实上,林静娴在两年前有过一段不长的恋爱,但她最终因为“精神层面无法契合”而选择了分手,至今单身。
“我的原则,还是宁缺毋滥。”林静娴说。
曾华巍,男,26岁,在读博士
“敢结婚吗”
曾华巍当初选择留在北京本校读博的考虑很多,其中一个,他坦言,是方便找对象。
“博士学历就容易拿到北京户口,找更好的工作,分房也有优势。”让曾华巍一直顾虑的是,没有这些“硬件条件”,会给找对象带来不小阻碍。
“现在社会给男性的压力很大。”曾华巍充满了无奈,“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硬件’的东西,我好像就没了底气。敢结婚吗?”
为何 “ 剩 ” 下 ?
在《中国光棍盛产地排行榜》中,北京女光棍比例史上首次超越东北三省,位居全国之首。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剩女”,并非不具备找到结婚对象的条件。相反,她们大多数条件优秀,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独立意识强,甚至长相出众。
在北京的人才结构里,受过良好教育、心理独立的精英女性占了相当数量。而在我国传统择偶观念中,男强女弱的婚配方式根深蒂固,这也让不少男性面对这些女性时敬而远之。
即便如此,“不将就”已成为不少独立女性奉行的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陈黎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的择偶梯度理论来讲, “剩女”现象则反映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谓择偶梯度理论,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
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甲女丁男’现象。”陈黎解释,“如果我们把男女各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层次,一般甲男选乙女,乙男丙女,丙男丁女,就剩下甲女和丁男,而甲女是不太可
能找丁男的。”
此外,传统婚介渠道的减少引起了情感心理专家龚海燕的关注。她认为,中国正处于一个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年轻人在都市里就是一个异地人,传统的婚介渠道越来越少,现代
人又非常尊重别人的隐私,往往同事朋友也不便过问。
“以前妇联、街道、单位还能为单身男女青年组织活动,现在越来越没人管这事儿了。”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婚姻家庭室主任王震宇表示,“生活变成个人的问题
,单位的职能在削弱,私生活个人化,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开。”
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结婚成本高。飞速上涨的房价催生了许多待婚青年及其家长的普遍焦虑,各地“国五条”实施细则的出台,又加剧了这种焦虑,这也直接影响了像曾华巍
这样的人的选择。在他看来,商品化和市场化异化了人们的婚恋观。
一个时代的婚恋观,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王震宇认为,当今社会,婚恋观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是公众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和策略。
如何 “ 脱光 ” ?
当“媒妁之言”的婚介作用再度被开启,相亲,成为多数单身男女的“自救”方式。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4.6%的人表示,身边有很多人在相亲。其中对18.9%的人来说,相亲的人
“非常多”,55.6%的人觉得“比较多”;仅2.5%的人表示,身边几乎没有人相亲。
而当下年轻人工作的繁忙和家长的焦虑催生出了另一有意思的现象:“白发相亲角”。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白发相亲角”,单身男女的父母以“摆摊”、“挂牌”的方式
,将子女的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收入、房产和户口制作成一张张“小广告”,帮他们寻觅合适结婚伴侣。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孙沛东认为,在“白发相亲角”,情感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化所渗透,导致了异化。爱、情、美被标了价,人的价值被分割成若干内容和等级,
失去了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也让真正具有情感内容的过程被舍弃了。而这种方式成功率低,从根本上讲,也是因为人们试图用一种市场的方式去解决情感的问题。
“父母在相亲角为子女寻找对象,只能作为婚恋途径的一种补充。”王震宇认为,“还是应该年轻人自己做主。”
在陈黎看来,现代生活的状况,使人越发不懂得与自我爱欲相处,而外在的社会经济模式不断在挤压人的情感发生和维持的可能。“虽不可否认爱情在今日带有功利性色彩,但婚
姻的基础应仍是爱情。”
“等待婚姻,要调整心态,积极地去寻找。”这是单身女性林静娴当前的心态。她说:“关键是不能丧失爱的能力。”
背景链接
30多岁男性择偶缺口达613.9万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30岁~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同年龄段择偶面临613.9万的缺口。
这种情况必然造成30多岁的男性更倾向寻找低年龄的女性为伴侣,同时会使80后、90后年龄段男性的择偶压力继续增大。
今年离婚率或达2.29%
《普查数据》还显示,离婚数量增长快于结婚数量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这13年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为7.5%,比结婚对数复合增长率3.6%高出3.9%。而粗离婚率预计今
年将达2.29%。
平均结婚年龄推迟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为25.3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3.4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为26.7岁,女性平均结
婚年龄为24.9岁。两次人口普查间,男性平均结婚年龄推迟了1.4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推迟了1.5岁。
“90后”将有10%的男性不能成婚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全国“80后”的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100,而“70后”的“剩男现象”则更为严重,非婚人口男女比例达到206:100。有专家预测2013年之后,
“90后”在达到婚龄时,将会有10%的男性不能成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