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曙光何以2300万“买”院士?

(2013-09-22 14:05:02)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3年09月22日 02版)石述思
    9月10日,张曙光案在北京二中院开庭时,他在庭上称索贿2300万元系因参评院士“
需要花钱”。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张曙光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28个增选初步候选人之一,专业为铁
道车辆。2009年,张曙光再次出现在了候选人名单中。
媒体披露,张曙光第一次被推荐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时,时任部长刘志军曾在铁道部系统内
说,集全系统之力,张曙光势在必得。
随后围绕2007年张曙光出版的专著《高速列车技术》,更多黑幕被逐步曝光。除被发现存
在大段抄袭的嫌疑外,张曙光有没有参与写作也成为焦点。据了解,编写工作前后耗时1
个月,吃住都在酒店,费用数十万元。费用由铁道部进口高速动车组的一家代理公司支付

显然,这些花销相较于张曙光公认的2300万元相去甚远。因此,公众持续的追问不绝于耳
:这些钱都花在哪了?谁是其中最大的获益者?
中科院学部工作局9月11日发出声明,表示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曾收到与张曙
光“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
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
,绝不姑息。
面对这样的回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没有张曙光的主动招供,绝大多数公众根本无
从知晓中国科学家最高学术称号的评选,竟然纠缠着令人惊骇的权力和利益角逐。
幸运的是,张曙光两次竞选都以失败而告终,2009年仅仅少了一票。而这关键的一票为中
国科学界最高荣誉殿堂保留了最后的底裤。有必要为那些坚持评选原则和基本学术操守的
院士致敬。
但随之引发的对当下两院院士评选规则程序的质疑却持续升温。
依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一是院士直
接推荐候选人,候选人要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方为有效候选人;二是国内各有关
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也可以推荐候选人。随后,各学
部常委会组织召开本学部评审会议,对初步候选人逐一进行评审。全体与会院士进行无记
名投票,按得票数多少为序,产生本学部正式候选人。最后,由学部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
士,对本学部的正式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人,按照本学
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成票数的多少为序依次入选,成为新科院士。
显然,前两步是存在巨大人为操作空间的,如果再有利益输送、权力干预,往往会为不法
分子大开方便之门。
张曙光不过是利用手中职权实践“官而优则士”又一典型案例。而此类事件频发,与两院
行政化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在没有真正意义的学术独立、社会监督保障下,很难保障整个
评选过程不受到外部力量尤其是权力左右。加上初选过程中往往是特定小圈子的死循环,
近亲繁殖、师生帮衬、门阀林立的现象难以杜绝,终沦为学术腐败的温床。
其中学术造假也顺势而生。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在70~79岁之
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到了四成以上,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就高达74.3岁。中国
工程院目前最年轻的院士邓中翰今年45岁。按照人才学的基本共识,任何一个科学家,峰
值年龄在38岁左右。
这形成一个悖论:占据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的院士往往已过从事研究创新的最佳年龄,而
年轻人在论资排辈中迟迟不能出头,于是,不少国家级课题出现院士拿项目不参与只挂名
的怪现状,并对有才干的年轻科技人才产生了严重挤出效应,这也就可以理解北大、清华
基础学科的毕业生这些年为何保持无比惊人的出国留学率。
在此情况下,铁道部官员张曙光不惜重金进行学术造假也就有了巨大的现实空间。
避免如此斯文扫地、危及科学精神、透支政府公信力的丑闻再度上演,短期内有赖于改革
现行评选制度,取消个人申报制度,实行院士实名推介制度,实现全程阳光化、透明化,
并接受社会监督。长远来看,当推动院士荣誉化,使中国科研走出行政化管理轨道,回归
学术本体,为中国创新修筑宽阔跑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