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只重业绩 民企员工视职称为“绊脚石”
(2013-08-25 16:06:52)
标签:
作用期望值钱聘一应聘者业绩 |
《工人日报》(2013年08月25日 01版)
本报南宁8月24日电 (记者庞慧敏
实习生黎敏)2013年广西民营企业职称申报工作全面展开以来,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吕晓平均每天能接到20个左右来自民营企业职工的职称申请,这一申报数据与庞大的民企从业人数相比,少得可怜。据了解,不少民企员工不仅对职称“不感冒”,甚至视其为自己晋升和跳槽的“绊脚石”。
记者在南宁市高新区科技工业园区内走访时发现,部分生产一线职工不知道什么是职称,更不用提去申报职称。“企业采用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相关而跟职称无直接关联。企业重业绩轻职称,员工自然没动力。”南宁国雄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与行政主管伍海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职工一般觉得现有的收入已经达到预期就不愿意再去折腾了,而且参加培训还会耽误工作,成本由自己承担,所以大家宁愿多干活而不去申报职称。”据了解,国雄科技有限公司100多名正式员工中每年仅有1人~2人申报职称。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民营企业并不青睐那些有专业职称的应聘者。就在记者采访当天上午,伍海钰刚刚婉拒了一位有职称的机修工人。“实在请不起,有职称的技术人员对工资期望值很高,一个机修工人要求每月4000元~5000元的工资,企业难以负担。”伍海钰说。
对员工来说,申报职称不仅没有为自己谋得更好的福利与发展空间,反而增加了自己在其它企业另谋高就的难度,这使得他们对职称并不热心。
“据我们了解,民企老板们一般都不鼓励职工评职称,也不太关注这一块。”南宁市民营企业家联合会第一书记任宁生分析说,“从民营企业的角度讲,他们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却不能或不愿负担高额的用人成本,再加上民企职工流动性大,可能今天评上职称明天就走人了,所以企业更愿意花三流的钱聘一流的技术,而不是聘一个有一流职称的员工。”
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李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使企业产品、规模和管理上档次”将成为民企二次创业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申报职称对于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的职称申报制度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对这块不够重视。
任宁生认为,可以更多地考虑发挥各商会的力量,将职称评定逐步从行政管理过渡到社会管理。“就职称评定而言,国家可以给社会组织一个放手去做的平台,比如让一些专业的协会组织,如厨师协会,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现政企联动,才能让职称在考验员工的真才实学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