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消失的“广州城”?
(2013-08-05 13:27:57)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3年08月05日 01版)本报记者 何东霞 叶小钟
在“金钱推土机”的步步紧逼下,广州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文化遗迹消失的阴影正从四面八方潜来,原来的历史建筑或被钢筋水泥取代,或被焕然一新却失去了韵味的“古迹”替代。
在违法成本低,而地价、房价日益攀升的今天,要求开发商体内流着“良心的血液”似乎有些苛刻。幸运的是,民间“护”与开发商“拆”之间的“拉锯战”从未止息。除了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发声外,不少民间的力量也在行动,在各方关注下,政府也开始给予重视。
民间力量正能量迸发
民间力量对历史建筑保护发挥的作用之大,可以从2007年恩宁路的改造略见一斑。恩宁路以粤派建筑骑楼著称,但当时政府把骑楼列入拆迁范围,引起民意的强烈反对。在舆论的关注下,最后不仅骑楼街得以保存,恩宁路的多处历史建筑也被官方列入重点保护对象,恩宁路地块还被列入广州市第23片历史文化街区。
自此广州不少以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为目的的组织自发形成。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小组、广州河南地小组、广州旧城关注小组、越秀区知名网站“古粤秀色”……这些民间组织利用群众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街串巷地挖掘隐藏在大都市里的历史建筑,为这些文物古迹奔走呐喊,在“拆”和“护”的博弈中,成为“护”方的中坚力量。
2009年,广州技术学院教师刘伟伦加入了豆瓣网的“发现广州”小组,和一群年轻人定期暴走广州,走街串巷中发现还有很多尚有价值、值得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历史建筑。去年4月,刘伟伦成立了“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尽管才成立一年多,目前协会已经吸引了上千名成员加入,他们定期寻找有价值的建筑,并拍下照片上传至网络。同时也走入这些建筑的人家中,与他们倾谈,记录下“口述历史”。一年多来,小组曾探访了海珠南华西历史建筑群、东山竹丝岗洋楼群、荔湾西关大屋群、粤剧名伶故居群等。
“在推动保护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要数‘南郊别墅’。通过协会小组的多次寻访、整理资料,加上媒体报道后,该建筑从‘身份缺失’到现在已被纳入了海珠区文物保护范围。”刘伟伦说。除此之外,在他们的努力下成功被列为文物建筑保护的还有五六座。
通过走访,一些志愿者发现保护历史建筑的另一个巨大困难是,老房子的主人有时并不认为,自己的房产有被政府保护起来的必要。相反,如果拆除老屋,很可能还能收到一笔不菲的拆迁补偿款。这笔钱,足够让他们告别老房里的生活,住进设施齐全的高楼大厦里。“老房子往往产权复杂。”刘伟伦说,如果要将这些房子纳入保护范围,房东间的协商也非常重要。他还表示,团队非常希望能给广州市规划局提供一张全市的历史建筑分布图,“但这项庞大工程,起码要做20年。”
除了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小学教师杨华辉成立的“古粤秀色”网站也在为这些历史建筑“存档”。从2002年开始,杨华辉带着学生去重访老房子,从东山出发到越秀,对200多处历史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摄影。“发现一处历史建筑就先将它在网上曝光,发动大家去保护。”他说。
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如何平衡?
民间力量的觉醒固然起到很大的作用,然而能够在实质上保护历史建筑的,还必须有“事先”保护的法律法规。目前广州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地方性的主要法律依据有《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
根据《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擅自拆除纳入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在施工过程中损坏文物的,处罚也为“处以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这五十万元的罚款与开发商通过拆掉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重建商品楼而得到的巨大收益相比,违法成本太低。
涉及预先保护制度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在今年1月份开始征求公众意见,政府相关部门称年内有望出台该《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城市建设中发现有保护价值而尚未确定为历史建筑的建筑,申报期间不得损坏或者拆除”。
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如何平衡?参与制定《广州市文物保护条例》的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济光认为,政府在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的平衡中要发挥积极作用,最好把目前需要保护的地块筛查一遍,做好统一规划,避免重蹈金陵台、妙高台被“偷拆”的覆辙。
7月29日,在对广州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情况的调研活动中,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介绍,现在全市约有3000处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大量的抢修维修经费,这是制约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他透露,市政府正在研究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已初步确定了60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文物维修、考古发掘、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工作。据透露,相关部门正对规划已批的在建项目进行紧急排查,形成了《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录(送审稿)》并已提请市名城委审议,首批历史建筑名录预计将于近期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