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速度以分钟计算——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七日纪事
(2013-07-29 11:27:41)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3年07月29日 01版)本报记者 康劲
今天,是“7·22”甘肃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的“头七”之日。原定10点举行的集体哀悼仪式,突然决定“转场”。
岷县梅川镇的马家沟村是距离县城最近的重灾村之一,集体哀悼仪式原定在这里举行。连续4天,灾区阴雨不绝,昨夜开始的一场雨水,淅淅沥沥始终在持续,前往马家沟的山路一片泥泞,不论是车辆还是徒步都难以抵达。
哀悼仪式最后改在岷县政府礼堂举行。
上午10时,仪式开始,汽车停驶鸣笛、市区和各县城拉响防空警报,行人驻足默哀……
通常而言,哀悼仪式的举行,一方面意味着遇难者入土为安,另一方面也表明抢险救援全面结束,灾区进入安置过渡期。
此刻,萦绕在岷县、漳县等地的低沉哀乐与刺耳警报,又让人们对灾区百姓增添了更多牵挂。
岷县、漳县灾区均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原本就高寒阴湿,持续降雨让灾区道路泥泞不堪,公路两侧的滑坡时有发生,给救灾物资的转运、分发带来重重困难。同时,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正在威胁着灾区人民的安全……
回顾灾后这一周,一面有抢险救援的争分夺秒,另一面有贫困山区的灾难叠加;一面是转移安置的平稳有序,另一面是重建家园的任重道远。
“你很幸运,一定要坚强”
“你很幸运,一定要坚强。”在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病房中,劫后余生的石彩霞总是听到人们这样安慰。
地震时,石彩霞怀孕6个多月;地震后,是保住腹中的胎儿,还是保住已经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右腿,曾让陪伴在身边的家属迟疑、犹豫。昏迷的石彩霞曾哭喊着醒来,对身边的护士大喊:“你们要保住我的孩子呀!”
石彩霞的不幸曾经引发社会的关注。现在,保孩子还是保右腿的痛苦决定已经淡化,按照医师的结论,石彩霞母子平安,粉碎性骨折的右腿也有了最新治疗方案。
7月22日早晨,岷县梅川镇地布尺村一社的石彩霞回身锁门的瞬间,天崩地裂,院墙倒塌,石彩霞被掩埋在扬起的黄土下。婆婆领着5岁的孙女走在前面,听到院墙轰然坍塌,赶紧回头,儿媳不见了,只有尘土弥漫。她拼命刨啊刨,终于拽出了石彩霞。
那一天,被从废墟里救出的石彩霞,眼前一片黑色。但很快,她身边都是一辆辆白色的救护车呼啸着来来去去;很快,她就躺在了医院里,身边是给她打点滴的护士……
当天下午,在离石彩霞家30公里外的岷县中医院里,医生们发愁了:“按照我们的医疗技术,保孩子、还是保大人?”
第二天上午,石彩霞再次醒来,她已经坐在了飞往兰州的直升机上。中午,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的专家开始为石彩霞会诊:“孩子保得住、你的右腿也能保得住!”
石彩霞,并非灾区的唯一幸运者。
7月22日晚上,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包翔宁告诉记者,当天早上7时45分发生地震后,8时整医院就开始收治第一批病人。8时30分,所有慢性病住院的病人全部动员出院,腾出病床。当天收治440余位病人,9名重症伤员通过直升机转运到了兰州……
包翔宁说:“上午10时,我们就接到通知,所有灾区伤员全部免费救治。”当天在岷县,除县人民医院外,甘肃省还组织了10个流动医院和8个固定医疗救治点,及时开展伤员救治。
截至目前,甘肃省各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收治伤员2395人,其中门诊救治1675人,住院720人次,已经有63位伤员治愈出院。
让伤亡减少到最小
天灾袭来,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每一次大震来临,人们总用这样的生死时速寄托对生命的期待;而在岷县,积极救援的速度,让灾难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悬念与奇迹也最少。
在岷县,抢险救援的速度,不是按小时计算,而是按分钟计算。
在受灾最重的梅川镇,22日7时52分,该镇所有工作人员就在镇政府的院子里集合。5分钟后,他们分批向各个受灾村庄挺进。8时整,岷县县委大院里,所有干部紧急投入救灾,当地民兵应急分队300多人就地就近展开救援。9时40分,梅川镇13名乡镇干部和派出所民警,步行17公里来到震中受灾最重永光村。
10时整,甘肃调集3200多名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地震、消防等专业救援力量突击抢险。同时,定西市紧急动员,6600多名市县乡干部当天下午全部进入灾区。
灾后22小时,岷县重灾村的通村道路全部打通。
灾后25小时,所有饮水工程损坏的村子都设立了临时供水点。
灾后34小时,所有损坏的电网台区和通信基站全部恢复运营。
“从地震发生到最后一名失踪被压埋人员找到,仅用了不到36个小时。”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岷县漳县6.6级地震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尹光辉说,这种快速有效的搜救行动,与近年来应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行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
据统计,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共造成定西、陇南、天水、白银、临夏、甘南6个市(州)的33个县(区)、491个乡(镇)、78.01万人受灾。地震造成95人遇难,其中岷县受灾最重,遇难者92人。
在岷县采访,记者总能听到当地干部群众这样议论:此次地震救援如此之快,除了与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提高有关外,还因为在一次次灾害中,积攒了应对灾难的经验,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了应急救灾的响应水平。
灾难不会同情弱者
“为什么又是岷县?”地震发生后,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时间回溯到400天前。2012年的5月10日,岷县发生大范围冰雹及强降雨,由于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量大,全县18个乡镇遭受冰雹暴洪灾害袭击,47人死亡,12人失踪。这就是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
在此次地震之前,岷县当地出现了连续半个月的强降雨,许多山区道路的路基已经松动。地震后,共造成9条国省干线公路近300公里路面,45条县道、60条乡道、832条村道不同程度受损,山体滑坡塌方致使灾区道路中断。
灾后一个小时,岷县住建局局长郎东清就带着8台装载机、2台推土机和20多名施工人员来到梅川镇的坍塌路段,进行紧急抢通。当天下午,通往重灾村——永光村的村道就已经打通。
一位推土机司机对记者说:“今年‘五一’过后,我们一直在进行防洪防汛的应急演练。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洪水、泥石流没来,地震来了。”
与梅川镇紧邻的茶埠乡,有一条大沟,记者从茶埠乡往里走,经过了禾驮乡、申都乡。
还是那条沟壑、还是那片村庄,同样的不幸、不同的版本。
去年5月的那场山洪泥石流,就是从这条沟壑中发难,当时的景象远超人们想象:碗口粗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更粗壮一点的大树连树皮都被山洪和泥石流扒净,冲毁的房屋、家具和房椽拥堵在河道,抬高河床,洪水甚至在一个自然村冲出了一条2米多深的沟壑,洪水过后村庄一分为二……
每一次灾难都有一副狰狞的面孔。去年的山洪泥石流爆发之前的一天,岷县县政府刚刚召开了抗旱防汛大会,县领导和各乡镇签署了防汛责任书,刚刚开始着手部署重点区域的汛期检查,疏通泄洪沟道。
时间再往前移,2008年的汶川地震,岷县、漳县两地普遍受到波及,2010年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特大灾害发生,岷县、漳县也受到波及……
“灾难,从来不会对弱者流露一丝怜悯。虽然我们在震前做了许多防灾的演练,但是许多人还是心存侥幸,工作没有百分百到位,如果平时能有更多防灾减灾的努力,灾情的损失还能减到更小。”一位乡镇干部对记者说。
让居民住进安全的房子
岷县蒲麻镇徐家沟村是又一个重灾村。村民马艳芳说:“去年发洪水,家里的四间房塌了两间,政府帮助了4万元,年底盖了两间新房。今年3月份,把剩余两间旧房拆了,原地盖起了这间新房,可没想到,地震来了。”
马艳芳的丈夫王爱军在内蒙古打工,灾后第三天跑回家一看,屋顶的瓦掉了,墙也裂缝了,但是房子没倒,人没有受伤。他安慰妻子:“没事,幸亏咱们盖了新砖房,我去打工挣钱,咱们再盖更结实的房子。”
记者在灾区采访时发现,倒塌和严重毁损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俗称“土坯房”。许多房子甚至就修在半山坡上,因而倒塌严重。
这些房子没有地基,垒一排就地取材的石头做基座,上面用土坯砖一层层铺上去,在倒塌的房屋中,不见一块砖、没有一根钢筋,说起来冬暖夏凉,但实际上毫无防灾的能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强在灾区考察后说:“此次灾区之所以破坏严重,是因为房屋不抗震。”
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王兰民介绍,岷县、漳县灾区的农居设防薄弱,也是灾害造成损毁严重的重要原因。该震区抗震设防烈度应为7度和8度,但当地农村多数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或不设防。震区农村部分民居建在河谷陡坡或山顶,进一步加剧了破坏程度。同时,大量居民点位于山坡上,地形放大效应明显,加之房屋本身质量较差,因而灾害加重。
李志强说:“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在房屋结构方面,砖结构房屋可以大幅度减轻地震损失。”他建议,在后续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应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建砖混结构房屋,淘汰土木结构,这些简单的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房子的抗震性能,减少损失,让灾区居民住进安全的房子。
(本报甘肃岷县7月28日电)
岷县梅川镇的马家沟村是距离县城最近的重灾村之一,集体哀悼仪式原定在这里举行。连续4天,灾区阴雨不绝,昨夜开始的一场雨水,淅淅沥沥始终在持续,前往马家沟的山路一片泥泞,不论是车辆还是徒步都难以抵达。
哀悼仪式最后改在岷县政府礼堂举行。
上午10时,仪式开始,汽车停驶鸣笛、市区和各县城拉响防空警报,行人驻足默哀……
通常而言,哀悼仪式的举行,一方面意味着遇难者入土为安,另一方面也表明抢险救援全面结束,灾区进入安置过渡期。
此刻,萦绕在岷县、漳县等地的低沉哀乐与刺耳警报,又让人们对灾区百姓增添了更多牵挂。
岷县、漳县灾区均处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处,原本就高寒阴湿,持续降雨让灾区道路泥泞不堪,公路两侧的滑坡时有发生,给救灾物资的转运、分发带来重重困难。同时,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正在威胁着灾区人民的安全……
回顾灾后这一周,一面有抢险救援的争分夺秒,另一面有贫困山区的灾难叠加;一面是转移安置的平稳有序,另一面是重建家园的任重道远。
“你很幸运,一定要坚强”
“你很幸运,一定要坚强。”在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病房中,劫后余生的石彩霞总是听到人们这样安慰。
地震时,石彩霞怀孕6个多月;地震后,是保住腹中的胎儿,还是保住已经严重粉碎性骨折的右腿,曾让陪伴在身边的家属迟疑、犹豫。昏迷的石彩霞曾哭喊着醒来,对身边的护士大喊:“你们要保住我的孩子呀!”
石彩霞的不幸曾经引发社会的关注。现在,保孩子还是保右腿的痛苦决定已经淡化,按照医师的结论,石彩霞母子平安,粉碎性骨折的右腿也有了最新治疗方案。
7月22日早晨,岷县梅川镇地布尺村一社的石彩霞回身锁门的瞬间,天崩地裂,院墙倒塌,石彩霞被掩埋在扬起的黄土下。婆婆领着5岁的孙女走在前面,听到院墙轰然坍塌,赶紧回头,儿媳不见了,只有尘土弥漫。她拼命刨啊刨,终于拽出了石彩霞。
那一天,被从废墟里救出的石彩霞,眼前一片黑色。但很快,她身边都是一辆辆白色的救护车呼啸着来来去去;很快,她就躺在了医院里,身边是给她打点滴的护士……
当天下午,在离石彩霞家30公里外的岷县中医院里,医生们发愁了:“按照我们的医疗技术,保孩子、还是保大人?”
第二天上午,石彩霞再次醒来,她已经坐在了飞往兰州的直升机上。中午,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的专家开始为石彩霞会诊:“孩子保得住、你的右腿也能保得住!”
石彩霞,并非灾区的唯一幸运者。
7月22日晚上,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包翔宁告诉记者,当天早上7时45分发生地震后,8时整医院就开始收治第一批病人。8时30分,所有慢性病住院的病人全部动员出院,腾出病床。当天收治440余位病人,9名重症伤员通过直升机转运到了兰州……
包翔宁说:“上午10时,我们就接到通知,所有灾区伤员全部免费救治。”当天在岷县,除县人民医院外,甘肃省还组织了10个流动医院和8个固定医疗救治点,及时开展伤员救治。
截至目前,甘肃省各医疗卫生机构累计收治伤员2395人,其中门诊救治1675人,住院720人次,已经有63位伤员治愈出院。
让伤亡减少到最小
天灾袭来,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每一次大震来临,人们总用这样的生死时速寄托对生命的期待;而在岷县,积极救援的速度,让灾难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悬念与奇迹也最少。
在岷县,抢险救援的速度,不是按小时计算,而是按分钟计算。
在受灾最重的梅川镇,22日7时52分,该镇所有工作人员就在镇政府的院子里集合。5分钟后,他们分批向各个受灾村庄挺进。8时整,岷县县委大院里,所有干部紧急投入救灾,当地民兵应急分队300多人就地就近展开救援。9时40分,梅川镇13名乡镇干部和派出所民警,步行17公里来到震中受灾最重永光村。
10时整,甘肃调集3200多名解放军、武警官兵,以及地震、消防等专业救援力量突击抢险。同时,定西市紧急动员,6600多名市县乡干部当天下午全部进入灾区。
灾后22小时,岷县重灾村的通村道路全部打通。
灾后25小时,所有饮水工程损坏的村子都设立了临时供水点。
灾后34小时,所有损坏的电网台区和通信基站全部恢复运营。
“从地震发生到最后一名失踪被压埋人员找到,仅用了不到36个小时。”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岷县漳县6.6级地震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尹光辉说,这种快速有效的搜救行动,与近年来应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行动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
据统计,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共造成定西、陇南、天水、白银、临夏、甘南6个市(州)的33个县(区)、491个乡(镇)、78.01万人受灾。地震造成95人遇难,其中岷县受灾最重,遇难者92人。
在岷县采访,记者总能听到当地干部群众这样议论:此次地震救援如此之快,除了与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提高有关外,还因为在一次次灾害中,积攒了应对灾难的经验,增强了防灾减灾的意识,提高了应急救灾的响应水平。
灾难不会同情弱者
“为什么又是岷县?”地震发生后,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时间回溯到400天前。2012年的5月10日,岷县发生大范围冰雹及强降雨,由于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量大,全县18个乡镇遭受冰雹暴洪灾害袭击,47人死亡,12人失踪。这就是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
在此次地震之前,岷县当地出现了连续半个月的强降雨,许多山区道路的路基已经松动。地震后,共造成9条国省干线公路近300公里路面,45条县道、60条乡道、832条村道不同程度受损,山体滑坡塌方致使灾区道路中断。
灾后一个小时,岷县住建局局长郎东清就带着8台装载机、2台推土机和20多名施工人员来到梅川镇的坍塌路段,进行紧急抢通。当天下午,通往重灾村——永光村的村道就已经打通。
一位推土机司机对记者说:“今年‘五一’过后,我们一直在进行防洪防汛的应急演练。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洪水、泥石流没来,地震来了。”
与梅川镇紧邻的茶埠乡,有一条大沟,记者从茶埠乡往里走,经过了禾驮乡、申都乡。
还是那条沟壑、还是那片村庄,同样的不幸、不同的版本。
去年5月的那场山洪泥石流,就是从这条沟壑中发难,当时的景象远超人们想象:碗口粗壮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更粗壮一点的大树连树皮都被山洪和泥石流扒净,冲毁的房屋、家具和房椽拥堵在河道,抬高河床,洪水甚至在一个自然村冲出了一条2米多深的沟壑,洪水过后村庄一分为二……
每一次灾难都有一副狰狞的面孔。去年的山洪泥石流爆发之前的一天,岷县县政府刚刚召开了抗旱防汛大会,县领导和各乡镇签署了防汛责任书,刚刚开始着手部署重点区域的汛期检查,疏通泄洪沟道。
时间再往前移,2008年的汶川地震,岷县、漳县两地普遍受到波及,2010年甘肃舟曲的泥石流特大灾害发生,岷县、漳县也受到波及……
“灾难,从来不会对弱者流露一丝怜悯。虽然我们在震前做了许多防灾的演练,但是许多人还是心存侥幸,工作没有百分百到位,如果平时能有更多防灾减灾的努力,灾情的损失还能减到更小。”一位乡镇干部对记者说。
让居民住进安全的房子
岷县蒲麻镇徐家沟村是又一个重灾村。村民马艳芳说:“去年发洪水,家里的四间房塌了两间,政府帮助了4万元,年底盖了两间新房。今年3月份,把剩余两间旧房拆了,原地盖起了这间新房,可没想到,地震来了。”
马艳芳的丈夫王爱军在内蒙古打工,灾后第三天跑回家一看,屋顶的瓦掉了,墙也裂缝了,但是房子没倒,人没有受伤。他安慰妻子:“没事,幸亏咱们盖了新砖房,我去打工挣钱,咱们再盖更结实的房子。”
记者在灾区采访时发现,倒塌和严重毁损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俗称“土坯房”。许多房子甚至就修在半山坡上,因而倒塌严重。
这些房子没有地基,垒一排就地取材的石头做基座,上面用土坯砖一层层铺上去,在倒塌的房屋中,不见一块砖、没有一根钢筋,说起来冬暖夏凉,但实际上毫无防灾的能力。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李志强在灾区考察后说:“此次灾区之所以破坏严重,是因为房屋不抗震。”
甘肃省地震局局长王兰民介绍,岷县、漳县灾区的农居设防薄弱,也是灾害造成损毁严重的重要原因。该震区抗震设防烈度应为7度和8度,但当地农村多数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或不设防。震区农村部分民居建在河谷陡坡或山顶,进一步加剧了破坏程度。同时,大量居民点位于山坡上,地形放大效应明显,加之房屋本身质量较差,因而灾害加重。
李志强说:“根据以往经验来看,在房屋结构方面,砖结构房屋可以大幅度减轻地震损失。”他建议,在后续进行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应政府补贴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建砖混结构房屋,淘汰土木结构,这些简单的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房子的抗震性能,减少损失,让灾区居民住进安全的房子。
(本报甘肃岷县7月28日电)
后一篇:海口社会福利企业生存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