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坚守

标签:
县境塔克拉玛干拍摄于管线自然条件 |
《工人日报》(2013年06月22日 04版)本报记者 于文国 摄影报道
图1、6月7日21时27分,和田河气田遇到沙暴的情景。(余远江摄)
图2、今年3月已经接通了天然气的和田地区墨玉县哈克勒克村村民阿卜杜拉·伊米尔介绍,他们的四口之家,在没用天然气之前每年至少要花3000多元去买煤,现在使用天然气之后,每月只需20多元就能满足需要。
图3、南疆居民过去靠薪柴取暖。长期以来,南疆城市居民主要用煤炭、柴草作为燃料,由于常年砍伐胡杨、红柳等荒漠林木,造成当地原本脆弱的生态更趋恶化。使用天然气后,这一状况大为改观。
( 赵炳春摄 )
图4、6月16日15时,在麻扎塔格山下,正在铺设天然气管网电缆的职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全年的沙土天气平均可达260天,在这里施工,每天都要陪伴着风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图5、6月16日17时,在和田河气田管网铺设现场一处大沙漠里,一位独自在工程点上施工的打锈工把随身背来的水壶放在了现场的显眼处。夏季这里的地表温度高达72摄氏度,由于流汗过多,工地上饮用水必不可少。
图6、在麻扎塔格山山顶,正在做管沟清理施工的彭志明和马军被一阵阵风沙拍打着,汗水从脸上流下。
图7、在作业点上,一位就餐的职工端着午餐赶往驾驶室里躲避风沙。
图8、6月16日21时,吃过晚饭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天空还大亮,柯克亚作业区输气工唐建辉与和田河气田EPC项目部职工叶磊带着他俩精心饲养的两只“宝贝”兔子,坐在沙丘上玩耍,以排解寂寞。
图9、光秃秃的沙丘,飞瀑般的沙流与置身于高温中的职工形成了一种高度默契。
图11、守候和巡检天然气气井设备的职工赵相岺、雷本军、李瑞清、邢学良,长年累月每隔几个小时就需清理一次随风刮来的沙土。据介绍,如不及时打扫,半年时间,这里的设备就会被沙子埋没。
图12、这张照片是6月16日21时46分,拍摄于和田河气田工地的职工宿舍里。
6月16日,和田河气田供气作业区当班的职工赵相岺、雷本军、李瑞清、邢学良对这一记载的体会更为深刻。他们认为,“不在此处实地住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这个数字背后的恶劣程度的”。雷本军举例说,“十多年前,我们20几个人刚到这里建点时,头一周就遇上了沙暴,我们的一位参建伙伴,没来得及躲避,被卷在沙暴中消失了,一天以后才在十几里外找到他,当大家从沙子里把他挖出来时已经奄奄一息。”
李瑞清接着说,“就说2007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吧,40多公分厚的雪把大沙漠盖了起来,大风一吹,原来凹凸不平的沙漠成了茫茫的白色平原,路面全被覆盖,谁都不敢乱走,外面的车进不来,我们的人出不去,连续十多天孤立无援,吃的用的全部中断,就连方便面都吃光了。最后,是在塔里木油田公司内外两头的人用撒盐的办法顺着路一点一点的把雪融开后才补充了给养。”
而从作业点这里到和田市的生活基地直线距离是234公里!
雷本军说,“人在沙漠里住久了最痛苦的是不爱说话。回家休假时,我爱人就经常埋怨我,你怎么不说话呀!”
听了亲人的埋怨,雷本军的反应又通常是一双木木眼神……
然而,不爱说话的又何止是人!作业点工长赵相岺说,“刚来那几年,为了排解寂寞我们养了一条狗,前几个月还欢蹦乱跳的,日子久了,因为见不到陌生人来,这条狗也不叫了!”
令他们难忘的是这条狗和他们相依为命,彼此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有人轮休回家时它都要跑五六公里送行,有一次因为送得路太远,累得跑不回来,是班上派了车才把它接回……
在大沙漠里蹲守作业点艰苦,而在沙漠里铺设管线则更加艰苦。
和田河气田扩建工程项目部副经理余远江介绍说,2012年11月18日23时左右,工地上的环境温度零下22摄氏度,一辆满载的混凝土浇灌车因为车轮陷在沙子里和我们失去联系,那时这里没有通讯信号,我和值班的EPC项目经理朱云立即开着车沿路寻找,当我们在距离项目部外30公里处的沙漠里找到他们时已经凌晨4时。他说,如果不是及时赶到,那一车的混凝土水泥浆就会全部凝固,司机也会冻伤……后果不堪设想。
余远江,这位同样不善言辞,坚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多年的四川汉子动情地说,能够留在“死亡之海”工作的每一位职工都非常值得尊敬。我希望他们早一天走出沙漠,哪怕是早一个小时也好,但是,想到南疆400多万人的天然气用户、想一想南疆的小学里那些因为没有暖气把小手冻的红红的娃娃们,又觉得我们的付出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