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3年06月02日
02版)石述思5月20日,外资投行高盛发布公告,出售其在中国工商银行所剩持股,共套现11亿美元。
这是外资唱空中国又一引人瞩目的行动。
此前的3月18日,美国最大的贷款银行摩根大通发布研究报告,建议客户“减持”中国股票。高盛、瑞银等多家国际投行随后也宣称看空中国A股市场。4月9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宣布把中国的长期本币信用评级从AA-降至A+,这也是自1999年以来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第一次被一家大型国际评级机构下调。而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则预言,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
这样的论调并不新鲜。在中国与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的背景下,用“阴谋论”来形容此举有失偏颇。外资无论唱衰还是唱多中国,不管理由多么言之凿凿,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利益。
按照以往的惯例,主流媒体对这些不利言论进行了有力回击。有专家直陈:“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外资机构一方面在唱衰中国,另一方面国际热钱又大量流入。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以来,通过经常项目即正常的贸易往来,伪装成货物进出口流入我国的热钱不在少数,导致广东、福建等省的外贸进出口超常规增长。”
其实,更有力的回击不是言辞,而是仔细分析外资唱空中国的理由,并大力推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后保持质量快速提升。
外资唱空中国的主要理由包括经济放缓、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最近对中国人口、资源、改革三大红利耗尽观点一一作出反驳。厉以宁指出,人口红利可通过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继续获得,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不再,但中国已迎来技工时代,这相对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势;土地、矿产资源虽会减少,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用之不竭的资源,例如海水淡化、新能源开发能高新科学技术会带来新的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继续获得,新的改革措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不可限量的改革福利。
也有专家呼吁,要防止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重复建设和低回报率,更要治理寻租和贪污腐败现象。
另外,结合备受瞩目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除了利率市场化这一重要取向,进一步向外资开放,推动其国际化市场化进程。但结合当下银行业垄断阴霾浓重,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有学者担心这样的合资成效无法真正突破垄断体制,进而很难提振市场。不如直接向民营资本开放,更易缓解民企普遍存在的融资困局。
比如高盛2006年投入26亿美元入股工行,最终卖掉累计获利达72.6亿美元。
除了外国金融资本唱空中国进而试图在牟利后掏空中国之外,更可怕的是产业资本暗流涌动,以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经营环境恶化为由,纷纷上演“胜利大逃亡”。除了低端制造业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价格更低廉的地区外,高端制造业如通用、卡特彼勒、福特等纷纷回归美国本土,史称“再工业化”。2012年,波士顿咨询集团对106家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企业进行调查发现,37%的企业考虑将制造业迁回美国本土,主要集中在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机械、电子行业以及计算机行业。
其中成因除个别行业系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增加被迫撤退外,更多的是由于中国能源昂贵、能源紧张、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外部运营环境的恶化作出的逆向淘汰——当然不排除奥巴马政府为了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成为一个强大推手。但遗憾的是,这些高端制造业的撤退后,中国缺少足够的核心企业去填补其留下的空白。
但外资掏空中国有退有进。比如跨国公司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品牌、管理、运营、人才等优势,为了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对一些行业初具规模的民族品牌继续疯狂并购。
2009年中国民族品牌加多宝靠神奇的凉茶王老吉当年销售160亿元人民币,一举超越可口可乐。但好景不长,随即卷入与广药集团的同室操戈。而可口可乐则为了稳固其在华市场地位,6年投资70亿美元,今年5月宣布继续加大对华投资,目标锁定二三线城市。为了消灭竞争对手,甚至在2009年溢价一倍以179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放眼国内,零售食品几乎被雀巢、玛氏、卡夫等国际垄断,奶粉行业更是外资大步进逼,整体沦陷势不可挡。日化产品也近乎全军覆没。中华归了联合利华,三笑归了高露洁,大宝投奔了强生,欧莱雅收购了小护士,剩下的上海家化也在内耗中风雨飘摇。汽车行业即使民族品牌近些年有所进步,但放眼望去,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仍是进口合资品牌。
外资唱空乃至掏空中国的企图现阶段尽管仍是一厢情愿,但如此明目张胆地进逼却足以令人忧虑。
对抗这一洗劫的唯一出路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实现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利润的上移——一句话,重振实体雄风。
遗憾的是,中国目前最挣钱的公司往往集中在垄断的资源能源型企业,而没有一个国家是依赖这样的公司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
一个主流经济学界的共识是:从宏观经济态势上看,我国经济已进入企稳回升阶段,在温和审慎的政策引导下,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呈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并不存在经济大波动的条件。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十足,发展是现阶段的内在客观要求。
要想将良好预期变成美好图景,狙击外资掏空中国的企图,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的顶层设计,规避投资风险,注意尽可能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法律政策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发挥市场自身的机制作用。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改革红利是中国最大红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