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箭教授”为何比“火箭官员”更受待见?

(2013-05-22 16:10:41)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3年05月22日 03版)
 
     
28岁,有些人可能还在学校念书,有些可能还在家啃老,可邓鹤翔已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正教授。武大称,邓鹤翔不久前刚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或是该校最年轻教授。(见5月20日《武汉
晚报》)
近来,年轻官员的提拔受到不少质疑,甚至有“逢提必疑”的趋势。而相对于官场,人们大多认为能做到教授,总得经历一番必要的磨砺。所以相对于年轻官员,人们其实更少见到年轻教授。然而出人
意料的是,邓鹤翔并没有受到太多质疑,反而赢得了多方肯定,这或许提供了一个观照年轻官员的视角。
对一件事情,一个人反对,可能是偏见;大家都如此认识,即使存在偏见,在其背后也一定有着其他问题。舆论质疑年轻官员,并不排除有人有偏见,甚至那些辛苦多年而不得提拔的人,还会有一点愤
懑不平。但细究其源,根本上还是对某些年轻官员提拔当中存在问题。
“最年轻教授”没有受到过多质疑,一个根本原因是,人家有过硬的学术水平。邓鹤翔曾3次参与完成美国能源部重大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3篇论文。科学界的人都知
道,《自然》和《科学》是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最牛的杂志,在上面发表论文何其困难。一发就是3篇,足见能力和水平。相反,某些年轻官员在提拔时,只是笼统地称其为“人才”,而还原其成长经历
,其实并没有任何过人之处。
除却过硬的学术水平,还有一个原因,武汉大学没有遮遮掩掩,程序上也很过硬。在武大化院网站上,邓鹤翔的简历明明白白地挂在那里。且武大也说了,“学校没有破格,而是根据其学术成果及人才
引进办法,评其为正教授”,并且通过了院系学术委员会的教授资格审查,符合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相比之下,一些年轻官员的提拔程序不明,提拔后也往往“养在深闺”,不敢大方地对外公布。
有人说,这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也是一个求真的时代。年轻教授是年轻官员的一面镜子。如何在大胆提拔年轻干部的同时,走出“逢提必疑”的怪圈,结合邓鹤翔的事情,答案在于两点,其一,规则公
平,即提拔的人才必须确实是人才,要有说服力,不能自说自话、自我吹嘘;其二是信息公开,从选择程序到简历公开,必须大大方方,主动接受监督。做到这两点,再多的年轻教授、年轻官员,公众
都能坦然接受。
□毛建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