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3年04月21日 01版)本报记者 车辉 高柱 杨登峰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重庆等地均有震感。
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成都军区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夜间照明发电设备快速送抵灾区、通往雅安道路的巨石已爆破,重要通道已打开……
本报记者20日21时左右进入重灾区芦山县沫东镇,沿途目击了当地受灾及救援情况。
“ 互相帮助才能克服困难 ”
20日晚间,通往灾区的道路一片漆黑,记者深入到重灾区芦山县沫东镇。21时,这里恢复了基本用电,但当地群众都已转移到外面居住,网络仍然不畅通。
记者在现场看到,芦山县工会新大楼已成为危房。本报记者进入该楼看到,三层的天花板已经掉落,墙体受损严重,玻璃碎了一地,一个房间的门也完全被毁坏。因担心余震造成垮塌,记者在现场停留
了10分钟后离开。
芦山县余震不断,在街上行走能明显感觉周边建筑物仍在摇晃,脚下的地在颤抖。据当地居民描述,11时20分发生的一次余震,让芦山县电信大楼发出了嘎啦嘎啦的声响。记者在当地采访得知,灾区目
前急缺帐篷、纯净水等救灾物资。虽然条件艰苦,但灾区内的受灾群众已经开始互帮互助。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个名叫续雪方的妇女,灾情发生后,她一直在向来往的路人送面,一天已经送出了50多斤面。她在自己的摊位旁插了一面党旗,她对记者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感恩,互相帮助才
能克服困难。”
“尽全力抢救生命”
从北京赶赴雅安芦山灾区的途中,记者遇到了不少赶赴四川救援的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
地震发生时,北京红星救援队副队长陈立军正在北京海淀公园参加应急救援演习。
当他看到手机上报道雅安地震的震级为7.0级时,“心立刻向下一沉,这意味着伤亡数字不会少。”在现场的各路救援队自发停止了演习,打听消息,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几项重要工作在一个小时内就基本完成。北京市紧急救援基金会救援队与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调进灾区参加救援事宜。红外线探测仪、生命探测仪等各种重型设备也被运往机场。
有了汶川、玉树地震多次救援经验的救援队员们,做这些事情时都有预案,路线、气候、遴选哪些专业人员参加救援在赶赴机场前就已确定。
身穿救援专业服装的队员们在机场很扎眼,登机前他们表示:“此刻没有别的想法,我们首先想的就是救人,特别是在黄金72小时内,救得人越多越好,尽全力抢救生命。”
“房屋倒了可以重建,只要家里人没事就好”
杨健是从北京飞往四川灾区的寻亲者。
杨健今年25岁,是雅安芦山双石镇西川村朱家湾组人,在北京密云家具城从事送货安装工作。昨日上午,他一直在忙碌着给客户送货,没有关注地震的消息。中午时分,一个工友告诉他“你的家乡雅安
地震了。”他赶快打开电视,“正是芦山,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赶紧给家里打电话,但一直打不通。”
看着电视里不断滚动播放的死亡数字,杨健发了疯似的给家里打电话,打了两三个小时后手机没电了,可仍然没有联系上家人。他的老家有三间房子,主结构是木头和砖石,父母、妻子和不到1岁半的女
儿住在里面,生死未卜。
20日14时左右,在芦山县城工作的妹妹打通了杨健的电话报平安。可家里仍然联系不上,县里的一个亲戚告诉他,他家所在的那个组房屋倒塌很严重。杨健再也坐不住了,立刻向老板请假要回家。老板
亲自开车将他送到机场,并给他买了机票。
在飞机上,杨健不断向身边乘客打听灾区的情况,他身上的工作服没换,裤子上还有搬运家具留下的污渍。“房屋倒了可以重建,只要家里人没事就好。”杨健说,这是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飞机一抵达成都双流机场,杨健再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终于通了!传来的好消息是家人无恙,目前搭了棚子住在外面。“我想立刻赶回去,明后天有雨,我得和他们在一起迈过这道坎。”
(本报雅安芦山4月21日凌晨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