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走红 打车族无奈“加价叫车”
(2013-03-20 15:28:57)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3年03月20日 04版)本报记者 杜鑫
“我在朝阳门,要去定福庄西街。”3月14日下午5时35分,在朝阳门附近某公司上班 的任珂刚下班就在办公室里打开手机里的嘀嘀打车软件,选择“现在用车”,确定愿意加价10元且等待30分钟,然后开始通过语音叫车。他在办公室楼下大约等了15分钟,就顺利坐上了一辆叫来的出租车。
这是任珂第3次使用嘀嘀打车软件,第2次选择加价。“第一次使用没舍得加价,等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车来。”任珂笑着说,“下班高峰期还是得加价,才能叫来车。”
去年以来,各类打车软件相继出现在苹果和安卓平台上,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迅速火热起来,嘀嘀打车软件就是其中一款。这些打车软件在缓解城市打车族打车难问题的同时,却也因为允许用户加价叫车引来不少质疑。有网友就调侃说,“打车软件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却带来了打车贵的问题。”
打车软件走红3月14日晚,记者通过新浪微博搜索“打车软件”,搜到了6万多条相关微博,看看这些微博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打车软件多么受欢迎。
“社会化的生活好便利,刚刚在丰联楼下,拎一又重又沉的袋子,冻了十五分钟无车,火速下载听闻许久的某打车软件,五分钟后在众人羡慕嫉妒恨中钻进回家的车。”
“真心给大家推荐个实用的打车软件 @嘀嘀打车!出门前用语音叫车,1分钟内应答,10分钟内到达,不用寒风中等车,值得你拥有。”
“加班到夜里,用打车软件约好了出租车,师傅早早地就到了,和他天南地北地聊天,一路也不觉得枯燥!”
正如众多网友所说,打车软件的出现为他们打车提供了便利,不少用户通过朋友介绍使用上了打车软件,任珂就是其中之一。他使用的嘀嘀打车软件是新浪微博上“出镜率”较高的打车软件。
嘀嘀打车运营负责人卓然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问世以来,他们在全国的乘客注册用户已超过65万,司机注册用户超过1.7万,其中北京近1.3万辆,平均成功率75%以上。
“打车软件解决了我们的空驶问题。”在手机上安装两款打车软件的出租车司机施师傅告诉记者,空驶是他最头疼的问题,“跑就耗油,不跑拉不到客人。”打车软件可以及时把他空车的消息发在网上,附近如果有人叫车,就可以就近过去接客。“空驶率低了,一个月能多赚1000元左右。”
“打车软件迅速走红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出现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城市打车族出行的刚性需求。”互联网观察家、速途网副总编丁道师分析说。
快的打车的创始人陈伟星在解释产品设计初衷时也坦言,最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打车需求。“大家都说杭州打车非常困难。在我住的地方,每次打车必须等半小时才能等上一辆空车,正好我的公司一个移动团队需要转型,我就考虑可以尝试做打的软件。”
加价引发质疑
在陈伟星看来,他设计的产品“正在改变出租车行业的规则和格局”。“我们做了一个革命性的设计,允许用户加价消费来补贴司机的空跑时间。引入这个市场机制,确保了急用的个人必定能有司机去接,而让司机不需要承担空跑的成本。”
记者调查了五六种打车软件发现,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允许用户加价叫车。但是,这个“革命性的设计”却因为可能造成打车贵的问题和违反相关规定引来不少质疑。
一些打车软件直接建议用户加价叫车。比如嘀嘀打车软件的“叫车攻略”中明确提示用户,“短途、郊区打车,的哥空驶来接您成本较高,可以加价叫车哦。”软件也为用户设置了可以选择加价的选项,从0元到20元不等。
对于加价叫车的行为,不少用户提出质疑。“坐在出租车里,司机师傅的手机一直都在播放用打车软件抢出租车的语音信息,一条一条接连不断,加价10元听得师傅心神荡漾,他说平时就专趴国贸一带等着拉加价的活儿,这些臭毛病都谁给惯出来的呀!”北京的刘女士向记者表示,
这是任珂第3次使用嘀嘀打车软件,第2次选择加价。“第一次使用没舍得加价,等了半个多小时,都没有车来。”任珂笑着说,“下班高峰期还是得加价,才能叫来车。”
去年以来,各类打车软件相继出现在苹果和安卓平台上,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迅速火热起来,嘀嘀打车软件就是其中一款。这些打车软件在缓解城市打车族打车难问题的同时,却也因为允许用户加价叫车引来不少质疑。有网友就调侃说,“打车软件缓解了打车难的问题,却带来了打车贵的问题。”
打车软件走红3月14日晚,记者通过新浪微博搜索“打车软件”,搜到了6万多条相关微博,看看这些微博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打车软件多么受欢迎。
“社会化的生活好便利,刚刚在丰联楼下,拎一又重又沉的袋子,冻了十五分钟无车,火速下载听闻许久的某打车软件,五分钟后在众人羡慕嫉妒恨中钻进回家的车。”
“真心给大家推荐个实用的打车软件 @嘀嘀打车!出门前用语音叫车,1分钟内应答,10分钟内到达,不用寒风中等车,值得你拥有。”
“加班到夜里,用打车软件约好了出租车,师傅早早地就到了,和他天南地北地聊天,一路也不觉得枯燥!”
正如众多网友所说,打车软件的出现为他们打车提供了便利,不少用户通过朋友介绍使用上了打车软件,任珂就是其中之一。他使用的嘀嘀打车软件是新浪微博上“出镜率”较高的打车软件。
嘀嘀打车运营负责人卓然告诉记者,自去年9月问世以来,他们在全国的乘客注册用户已超过65万,司机注册用户超过1.7万,其中北京近1.3万辆,平均成功率75%以上。
“打车软件解决了我们的空驶问题。”在手机上安装两款打车软件的出租车司机施师傅告诉记者,空驶是他最头疼的问题,“跑就耗油,不跑拉不到客人。”打车软件可以及时把他空车的消息发在网上,附近如果有人叫车,就可以就近过去接客。“空驶率低了,一个月能多赚1000元左右。”
“打车软件迅速走红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出现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城市打车族出行的刚性需求。”互联网观察家、速途网副总编丁道师分析说。
快的打车的创始人陈伟星在解释产品设计初衷时也坦言,最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打车需求。“大家都说杭州打车非常困难。在我住的地方,每次打车必须等半小时才能等上一辆空车,正好我的公司一个移动团队需要转型,我就考虑可以尝试做打的软件。”
加价引发质疑
在陈伟星看来,他设计的产品“正在改变出租车行业的规则和格局”。“我们做了一个革命性的设计,允许用户加价消费来补贴司机的空跑时间。引入这个市场机制,确保了急用的个人必定能有司机去接,而让司机不需要承担空跑的成本。”
记者调查了五六种打车软件发现,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允许用户加价叫车。但是,这个“革命性的设计”却因为可能造成打车贵的问题和违反相关规定引来不少质疑。
一些打车软件直接建议用户加价叫车。比如嘀嘀打车软件的“叫车攻略”中明确提示用户,“短途、郊区打车,的哥空驶来接您成本较高,可以加价叫车哦。”软件也为用户设置了可以选择加价的选项,从0元到20元不等。
对于加价叫车的行为,不少用户提出质疑。“坐在出租车里,司机师傅的手机一直都在播放用打车软件抢出租车的语音信息,一条一条接连不断,加价10元听得师傅心神荡漾,他说平时就专趴国贸一带等着拉加价的活儿,这些臭毛病都谁给惯出来的呀!”北京的刘女士向记者表示,
“加价行为只会导致司机挑肥拣瘦,变相提高打车价格,致使打车难更严重。”
施师傅也坦言相比没有加价或加价较少的短途,更愿意接长途线路及有加价的单子。
不过,打车软件允许用户加价叫车行为涉嫌违反相关规定。《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营运时必须正确使用计价器,不得与乘客议价,不得向乘客索要财物。在上海,所有出租汽车驾驶员必须依照《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规范》依法经营,按照合理路线或者乘客要求的路线行驶,按标准收费并出具车费发票,因此上海交管部门并不认可乘客私下与驾驶员预约加价的行为。
不过,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认为,“乘客选择加价完全是个人自愿的,并没有什么不合理。”
“嘀嘀打车系统默认的状态就是不加价状态。是否加价和加价多少,由乘客自己选择,嘀嘀和司机都无权干涉。”卓然告诉记者。
无奈的选择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是很多打车软件用户跟任珂一样,仍然选择了加价叫车,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或偏僻地区。
北京赵小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早上打不到车,先选了加5元等30分钟,没人理我,再选加10元等30分钟,也没人理我,一怒之下拼了,加20元,等了10分钟,转眼就有人来接我了。”
快的打车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该软件订车的订单中大概有20%是加价的,而80%是按照原有价格。嘀嘀打车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有不到30%的订单是加价的,超过70%的订单不加价。
“大部分乘客都是加价10元,这好像已经约定俗成了。也有部分急需乘车的乘客,加更高的价格。”施师傅告诉记者,他就送过一个加价100元的乘客去机场。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行为。加价叫车的背后凸显的是打车难的问题,打车族会在打不到车和加价叫车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清华大学副教授、交通所所长段进宇认为,“在车少人多的情况下,加价叫车是用户无奈的选择。”
施师傅也坦言相比没有加价或加价较少的短途,更愿意接长途线路及有加价的单子。
不过,打车软件允许用户加价叫车行为涉嫌违反相关规定。《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营运时必须正确使用计价器,不得与乘客议价,不得向乘客索要财物。在上海,所有出租汽车驾驶员必须依照《上海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规范》依法经营,按照合理路线或者乘客要求的路线行驶,按标准收费并出具车费发票,因此上海交管部门并不认可乘客私下与驾驶员预约加价的行为。
不过,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认为,“乘客选择加价完全是个人自愿的,并没有什么不合理。”
“嘀嘀打车系统默认的状态就是不加价状态。是否加价和加价多少,由乘客自己选择,嘀嘀和司机都无权干涉。”卓然告诉记者。
无奈的选择
尽管质疑声不断,但是很多打车软件用户跟任珂一样,仍然选择了加价叫车,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或偏僻地区。
北京赵小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早上打不到车,先选了加5元等30分钟,没人理我,再选加10元等30分钟,也没人理我,一怒之下拼了,加20元,等了10分钟,转眼就有人来接我了。”
快的打车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该软件订车的订单中大概有20%是加价的,而80%是按照原有价格。嘀嘀打车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有不到30%的订单是加价的,超过70%的订单不加价。
“大部分乘客都是加价10元,这好像已经约定俗成了。也有部分急需乘车的乘客,加更高的价格。”施师傅告诉记者,他就送过一个加价100元的乘客去机场。
“这其实是一个市场行为。加价叫车的背后凸显的是打车难的问题,打车族会在打不到车和加价叫车之间做出自己的权衡。”清华大学副教授、交通所所长段进宇认为,“在车少人多的情况下,加价叫车是用户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