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烦恼”:过年礼物买什么?
(2013-01-29 14:29:24)《工人日报》(2013年01月29日 04版)
“我给爸爸在烟酒店买了烟、酒,给妈妈在京东上选了套化妆品”,去年刚毕业、在北京参加工作的晓雯开心地和记者说道,“以后每年都会依据父母的爱好,选择最实用的最贴心的礼物。
今天,记者在前门全聚德总店的门口遇到正在买烤鸭的邱刚,他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已经工作三年了。“有名点的特产都买过了,全聚德的烤鸭,牛栏山二锅头,茯苓饼、稻香村这些年都送过了。”他发愁地说:“不知道该送什么了,我想着不行再来一轮。过年的礼物最难买,在这边买的东西老家里也有。不清楚家人的需求,不知怎么办才好。”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有相似的遭遇。“现在的商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到最后却只能‘乱买一通’。有网友发起了‘过年回家送什么’的征集帖。我参加看看别人的创意。”赵博对记者说,“曾经,把工作当地特产带回家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选择,可以让家人尝鲜,但是,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完善的物流让这些尝鲜变得没有意义。”
“虽然大城市应有尽有,但中小城市或城镇里的商品也不少。拿买衣服来说,回家陪他们买,可能会买到更合适的。让他们选择将会更合父母的意,而像衣服这类商品更需要亲自试穿。”即将回家的苏蕾说:“不过,我回家前还是打算在网上选购一些商品,回到了家,包裹也到了。现在各大电商在其首页上也开始了年货促销、春节送礼的活动。打开活动页面,选购合意礼物,填上回家住址,省时省力。有了这些礼物推荐,还省去了‘大海捞针’的痛苦。”
有专家表示,城镇一体化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网上购物和快递行业发展迅速的当下,过年礼物有更多的选择,却让人们陷于“不知道送什么”的困境,这一方面来自于特产不再特色,另一方面也来自与父母沟通的缺乏。子女常年在外,对父母照顾不周,想以买东西的方式来给父母补偿,但送礼行为应更积极、健康,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