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建筑工人生活:“辛苦是为了让孩子好好读书”
(2012-12-31 16:25:09)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2年12月31日 03版)本报记者 庞慧敏 本报实习生 李智
27岁的陈代锋,黄色的安全帽下,是一张因长期室外工作而晒黑的脸,瘦小的身形看上去格外年轻,像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其实他已有7年的打工经历,是个2岁女孩的父亲。“我每天能装三四百个铁扣,熟练的师傅装得比我多”
早晨7点,天已经完全亮了。“这样的天气很适合工作,要是出太阳的话反而太热。”陈代锋说,“夏天在太阳下工作,热得不行。”
他弯腰钻进临时电梯直达19层。记者了解到,这栋综合办公楼共26层,楼层平面面积大约1300平方米,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木工陈代锋今天的任务是和另外30多名工人一起搭好这层楼的满堂架,为第20层的地面铺混凝土打好梁底。工人们被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大约300多平方米的楼面。此时,一眼望去,楼面干净空旷,四周摆放着几堆长短不一、用来搭梁架的铁管,旁边还用袋子装满了用来扣住铁管的十字扣,记者粗略一数,大概有数千个。施工大楼的干净平整与记者印象中烟尘漫天、噪音嘈杂的工地相隔千里。
“铛铛铛……”陆续来到楼面的工人们拿起铁管和十字扣走向各自负责的区域忙起来,不间断地发出钢铁碰撞的声音。
“砰砰……”陈代锋和同组的老乡寒暄几句后,操起地上的扳手在套着两根铁管的铁扣上使劲敲打,让铁扣紧扣铁管。他皱着眉头,眼睛紧盯着十字扣上的螺母,右手用力将螺母拧紧。“每一个铁扣都要扣好,每一颗螺母都要拧紧,只要一颗螺母松动,模板铺混凝土时都有可能会散架。”陈代锋说。他重复了四次同样的动作,地上便出现了一个铁管围成的方格。“地上搭的方格也有学问,必须保证长和宽在1.2米左右。”旁边的技术人员小黄告诉记者。
上午10点20分,施工大楼旁的高空吊顶运输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缓缓将几捆两吨重的铁管放到楼面,这是运输机第三次往楼面运输铁管。此时楼面上已经铺上了一个个铁管搭成的紧密相连的小格子,有的小组甚至已经搭好不少竖起的铁架。陈代锋所在的小组则刚刚开始搭竖架,他的姿势也从半跪变成了站立。“今天我们组大概完成不了任务,可能要加班。”陈代锋皱着眉头说,“有几个人请假,任务量变大了。”
他的衣服和裤子都布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双手沾满了灰尘和锈迹,不变的是工作的表情依然认真,眼睛一直紧盯着铁扣。
“我每天能装三四百个铁扣。”他拿起一根铁管,紧贴着地面铁管的交叉处立起来,用同样的铁扣将铁管扣紧。立起的一根根铁管组成了一个个长方体空间,高度保持在1.5米左右,记者数了数,每个立方体都被扣上了8~10个铁扣。
“熟练的师傅能装得比我多。”陈代锋用略带湖南娄底乡音的话语告诉记者,他如今的技术只能算是初级水平,技术等级高的熟练师傅每天能比他多装100多个铁扣,在计件制的工地上也就能挣更多的钱。“现在我每天能挣180元左右,做得比我快的师傅能多挣几十元。”
工地上的大部分人都成了家,但妻女在身边的并不多
“到点吃饭了。”上午11点40分,楼面上已经密密麻麻地立起了很多铁架。陈代锋放下手中的活儿,拍拍身上的灰尘,脱下安全帽,带着记者走进工人食堂。“现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以前好,每天中午还有时间休息。”陈代锋说。
食堂窗户前挤满了人,窗口一碗鲜红的辣椒格外引人注目。“一餐饭的费用5元~7元,心情好的时候还会喝点儿酒。”他说,“那碗辣椒是特别给我们湖南人准备的。”当天陈代锋没有加辣椒,因为饭菜很合他的胃口,他的碗里铺着白菜和瘦肉。
“刚来广西的时候,一点都吃不惯这边的东西。”陈代锋说,那时候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饭要加辣椒才能吃得下,现在已经比当初适应多了,不过还是喜欢家乡的饭菜。
陈代锋说,这是他来到广西的第五年,期间辗转了七八个工地。20岁南下广东,进工厂制作瓷器,“做陶器很好玩,但是不挣钱,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两年后,陈代锋从岳阳老乡那儿听说广西有活儿干,就跟着十几个老乡来到广西,进工地干活,一干就是五年。陈代锋告诉记者,老家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到外边打工了。
来到工地的头两年,陈代锋只是负责运送材料,不仅很累人,挣的钱也不够花。“当时每天的收入只有现在的一半,大概不到100元钱,要很节约才有余钱往家里寄”。
为了让自己过得好一点,陈代锋拿起扳手学着干起来。“看着别人做,一点点地学,做错了会有师傅在旁边指点。”开始他一天只能安100多个铁扣,后来边观察边琢磨,渐渐变得熟练起来,“没有专业培训,我现在依然是边学边干。”现在陈代锋每月工资已达4000多元,除去每个月1000多元的伙食费,剩下的钱他全部往家里寄。
和陈代锋一样,工地上很多工人来自外省,以70后为主,主要来自四川和湖南,他们通过老乡之间相互介绍,来到广西务工。
除了家乡的饭菜,让陈代锋挂念的还有妻子和女儿。“今年过年的时候回过一次家,这个工程开始前回过一次,到现在都没有再回去过。”女儿今年已经被他接到南宁让姐姐帮忙照顾,妻子目前仍然在老家。
见孩子的机会比以前多了,陈代锋颇为欣慰。休息的时候他会去姐姐租的房子看孩子,有时姐姐也会带着孩子到工地玩耍。陈代锋告诉记者,工地上的大部分人都成了家,但妻女在身边的并不多。“现在这份工不知道会做多久,反正先好好做”
13点30分,短暂休息过后的陈代锋和工友们又回到工地上,继续同样的工作。“这活儿干的时间一长,确实感到枯燥和无聊,但是看到工地上年纪比我大的人都坚持努力工作,我心里也就好受了。”陈代锋说。
“这边太宽了,再调整调整。”旁边的技术人员拿着卷尺量了架子的高度后说。陈代锋拿起扳手使劲敲打着铁管,将铁架调到合适的距离,“项目单位隔一两个月会搞一次安全培训,强调质量和安全。”
一个多小时过后,楼面的梁架已经搭得差不多了。陈代锋走到楼面边缘,一手抓住立起的铁管,突然转过身面对梁架,身后是防护网;另一只手将铁扣放在铁架上,再用扳手使劲拧紧螺母。记者走到陈代锋身边,看到他两只脚岔开,踩在两根铁管上,下面就是十八层楼的高度,心里不由得一惊。
“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挺害怕的,做久了就大胆了。”陈代锋说,“不希望以后孩子也像我这样。”他咬牙扭动扳手说:“我辛苦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好好读书。”在社会上多年的打拼,让陈代锋明白没有文化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现在这份工不知道会做多久,反正先好好做。”提到未来的计划,陈代锋有点茫然,但他表示并不想换别的工种,即使是工资比现在高的混凝土工。“混凝土工人比我们辛苦多了。我想做生意,现在又没有本钱和能力,如果可以的话,以后想找一份体面又不那么辛苦的工作。”但是,什么是他心目中体面又不辛苦的工作,陈代锋心里并没有谱。
冬天的夜幕降临得很快,18点刚过,工地已经一片漆黑,工人们都下了班。晚上,陈代锋喜欢和工友们窝在6人间的宿舍里用便携式影碟机看电影。“平日里没有什么活动可参加,不上工的时候,除了和老乡逛逛步行街,哪儿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