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刘文宁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个“中国式过马路”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转发此段子的人不少,有网友感慨:嚯!这是过马路还是过景阳冈啊?
段子之所以红,说明对陋习总结得到位。现实中,有“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过马路经历者不在少数,甚至包括你我。当然,有人可能只是偶尔下意识随大流地这么过马路。
有意思的是,在热议这一话题的人群当中,多数人流露出的心态是,“那都是说别人呢”,似乎一副与己无关的悠闲旁观者的样子。一些人在抱怨,“车不让人呢”,“绿灯太短了”,“违法成本低”
,惟一忽略的是:自己是不是曾经也干过“凑够一撮人就过”的事?这样的陋习当中,有没有我的“贡献”?兴许有一种可能,即所有关注、讨论这一话题的人都从来没有过类似过马路的经历,但常识告诉我们,这种可能性很小。
“都是说别人呢”的心态,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当看到今年国庆长假一些景区垃圾如山的新闻时,很多人都是一副旁观者的姿态:看看,这些人真没素质!似乎那事与自己无关。是的,当时不在场的人可以认为那与自己无关。可我们是否扪心想过:在类似的公共场合,当我们一时找不到垃圾桶,或见到前面有人随手扔了垃圾而并没人制止时,我们是不是也曾经随手丢过果皮纸巾?
再比如,有人提出公安部新修改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闯红灯一次记6分”过于严苛,理由是有时闯红灯并非故意而为,有时是前面大车遮挡视线。果真都是大车的错?开过车的都明白,司机的侥幸心理占了相当成分,尤其是到路口遇信号快变灯时,有的司机紧跟前车“寸步不落”,对其结果——可能一变灯即将自己置于疑似闯红灯的尴尬境地——不是没有预判,只是巴望“兴许我就过去了呢”。到了路口,是加一脚油,还是收一脚油,是停一会儿,还是抢几秒,客观地说,完全是司机的自主选择,跟制度无关,跟他人无关。我们当然有权利讨论法规的现实合理性问题,同时我们也不可由此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
总是抱着“都是说别人呢”的心态,容易让我们忽略对自己举止的检讨与反省,到了极致,即“错都是别人的”,最终我们找不到谁是错误的承担者。结果即问题的改进、改正无从谈起。
看到媒体曝光某些不文明之举,有多少人真正问过自己:我是不是也曾经有过类似举止?如果我置身其中,会何去何从?比如,当我们围观“北京地铁今年因乘客打架影响运营事件已发生七起”的新闻时,我们是不是检讨过自己在地铁里的举动也有可能引发摩擦?比如,是不是在高峰时,上车尽量往车厢中部靠拢?雨雪天是不是注意收好自己的雨具避免弄湿他人衣服或座椅?坐在座位上时是否把翘起的腿收回,以给别人腾出更多空间?是不是注意说话轻声细语,接听手机时尽量压低音量?等等。
文明世风的涵养,需要观念的引领,而大道理一讲再讲,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大家的身体力行。凡事不以高高在上、与己无关的姿态指责社会、谴责旁人,而能够反躬自身,从我做起。
说这些,并不是要为某些制度缺失或不尽合理而开脱,也不是要强迫人人修炼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般。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这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无论大事小事。
链接地址: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2_10/17/GR030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