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司令部”从沿海向中原转移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2年10月01日 02版)本报记者 王叔坤 摄影报道
对于46岁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来说,今年是个特别的年头。“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渐向内地转移。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不少大型企业,选择在内地建厂,内地用工需求激增。
深圳全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全收希望能抓住“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的机遇,将自己在深圳的招工经验复制到老家河南,将总部基地迁至郑州。
十几年前,张全收离开河南到深圳开饭馆、办工厂,随后开办了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自创的劳务输出管理新模式,为农民工入城务工服务,人称“农民工司令”。
新的课题
这天正值周日。河南省全顺劳务派遣公司的工人宿舍里,21岁的张玉一边整理满床五颜六色的衣服和大大小小的布偶娃娃,一边接听男友的电话。
住在她下铺、18岁的代梦园,穿上丝袜、换上漂亮衣服,准备出门和同厂的男友李崇崇约会。
第一次离家打工的代梦园,已有两个月没回家了,一周工作6天,每天5000个手机包装盒的工作量,“并不累,但是很枯燥”。
两个女孩算了一下各自每月的花销,“光买衣服、鞋、包、护肤品,做头发,还有电话费,至少就要1000多元吧”。
谈起对未来的打算,代梦园准备明年去学美容,“能为自己护理,挣得也多”。而对张玉来说,“明年是个未知数,但至少不会再进厂,每天都干一样的事儿,没意思”。
在张全收看来,如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不像他们的父辈,打工仅仅为了挣钱。他们往往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生存需要不再是他们唯一考虑的问题,娱乐的、情感的、心理的需求,成为他们找工时更注重的因素,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调整战略
对于目前“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张全收有着自己的理解。
上一代农民工已不能满足一些企业用工的需要,这些岗位更倾向于招收受过更高教育的新生代工人。作为企业用工主力的18岁到25岁的青年,近几年人数减少。一些新增的服务行业,如高级宾馆、旅游业等,“分流”了不少年轻人,进工厂的就更少了。
在待遇差别逐渐缩小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愿背井离乡,希望能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不少年轻人眼高手低,吃不了苦,对待遇要求偏高,却不能满足企业的素质要求,也成为“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重要原因。
面对目前严峻的招工形势,张全收决心调整战略,选择将公司本部和战略重心,从深圳迁回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老家河南,依托中原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就地招工、培训,根据市场需要向全国各地输出。
对目前农民工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高、工人对待遇和用工环境要求提高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等新问题,张全收不断寻找应对策略:加强工人的素质培训和思想工作,“不仅关心工人挣多少钱,也要关心工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提高劳动待遇;呼吁政府出台有关社保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张全收的中原战略中,河南将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大本营,劳务派遣业务将以此为起点,逐步覆盖全国。
同时,深圳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和第一块“战场”,依然不会放弃,仍会保留办事处。
加强培训,提高工人素质和待遇,人性化管理,是招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张全收看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要强调个性化、人性化和科学化。这也对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他起草的“管理人员招聘启事”里,“能言善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第一个条件。“把聪明的人安排到聪明的位置”是他的用人原则。
在他的团队和工人眼里,张全收是个“大家长”。
此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没了订单,但张全收毅然决定不清退工人。“每天花十几万元养着几千名农民工”的做法,令员工印象深刻。
在张全收招收的工人中,80后、90后占到近80%的比例。
他爱跟工人聊天,也常不自觉地帮他们“过日子”。张全收要求工人每月将一部分收入寄回家或者存起来,这让原本“月月光”的年轻工人颇不适应。
在这些年轻工人看来,“老板”严厉,“事儿多”,但有激情,能鼓舞人,“听他讲话可带劲哩!”
图1:面对严峻的招工形势,张全收决心调整战略,将公司本部和战略重心迁回河南,依托中原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就地招工、培训,向全国各地输出。图为张全收给刚刚通过面试的工人讲话。
图2:休息时间,一名年轻女工精心打扮,准备出门逛街。
图3:下工之后,几名工人一起到公共浴室洗浴。
图4:周日,女工们在宿舍里休息。
图5:全顺劳务派遣公司的几名年轻女工。
图6:晚上,年轻的工人情侣在宿舍门口约会。
图7:在由全顺公司输送工人的工厂里,大多设有“全顺医务室”。
http://blog.workercn.cn/attachments/2012/10/9_201210011304587lHma.thumb.jpg
图8:河南省全顺劳务派遣公司的工人宿舍楼正在装修。
对于46岁的“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来说,今年是个特别的年头。“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给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9月23日深夜,张全收乘飞机从深圳赶回河南郑州,准备在“双节”前,为驻扎在河南办事处(即新成立的“河南省全顺劳务派遣公司”)的团队开会,慰问先前由公司输送到一些工厂的工人,并为充实管理团队和战略转移中原做准备。
“如何招得进,又留得住工人”,成为“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研究的一大新课题。
招兵买马
“我现在深圳、郑州两地跑,事务繁琐,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每位工人近距离接触和沟通。我需要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张全收说。
“带兵”理念
“虽然脾气有点大,但老板是有善根的人。”张全收郑州公司团队的一位员工说。“老板”事无巨细,很多本可以让下属去做的事,他都要过问,生怕办得不理想。
“小孩子得管”,是张全收的“带兵”理念。在张全收眼里,现在的年轻人没吃过苦,不知道上一辈生活的艰难,容易浮躁。怎样引导他们,是“带兵”的关键。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对他们就像对自家的孩子一样”。
“我知道老板是为我们好,可怎么支配自己的工资是我们的自由啊!”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说道。
前一篇:三成大学生不满所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