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2年08月08日 03版)刘颖余
“金牌”一词从没有像这个夏天一样受到如此多的质疑。当许多国家为伦敦奥运会的一块铜牌而举国欢腾的时候,我们国内舆论对于金牌的“冷静”态度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和异样。这或许是古老的奥林匹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返璞归真,将之视为时代的一种进步也未尝不可,但矫枉不必过正,有许多问题依然需要厘清。
问题一,我们还需要金牌吗?
或许是因为北京奥运会我们的金牌拿得太多了,这几年类似“我们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金牌”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网民也随声附和,似乎运动员苦苦拼搏,在奥运会上为国家(当然也是为所在项目、为个人)拿了那么多来之不易的金牌,并不是多光彩的事。但运动员何辜!金牌何辜!在奥运会这样象征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殿堂上,为金牌拼搏,不正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吗?争强好胜,为金牌而战,是融入运动员血液的本能,是体育魅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体育之所以为体育的根本。
而在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中,金牌天然地和国家荣誉、民族情感联系在一起。当看到如我邻家孩子般的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为国旗而战,为金牌流泪,我在电视机旁一样地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那一刻,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矫情——这或许还是源自一种本能。
我们还需要金牌吗?答案毋庸置疑,我们当然需要。不仅国家需要,吃竞技体育这碗饭的人需要,普通百姓同样需要。我们“淡化金牌”,不是不要金牌,不是不去争取金牌,而是反对“惟金牌”,反对为了金牌不择手段,反对体育部门把金牌和官员政绩挂钩,但显然,我们也不能为此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奥运会上,没有金牌从来就不是一种荣耀,这次伦敦奥运会上,东道主选手迟迟不见金牌,英国国民的焦虑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就是奥运会,它从来就不是娱乐场,撇开民族情感、国家荣誉,奥运会就不成其奥运会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牌?
专业的答案,我们需要有含金量的金牌。什么金牌含金量大?排在前列的可能轮不上乒乓球、羽毛球、跳水,毕竟这些项目在世界上不属于主流项目。但游泳、田径就不一样了,所以这次孙杨、叶诗文等人大大地露脸。
这当然是一种视角。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闪耀人性之光的金牌。在激烈竞争的奥运赛场,比赛成绩是冷峻的,但人心应是温暖的。林丹卫冕羽毛球男单冠军,在尽情释放胜利喜悦的同时,没有忘记送给对手李宗伟拥抱和安慰,这不只是英雄相惜,更是人性之光的闪耀;跳水队员吴敏霞抛却“千年老二”的尴尬,首次在单人项目中夺冠,小师妹何姿大度地送上祝福,说她“替霞姐高兴”,我爱死了何姿这句话。
让人叹惋的是,奥运赛场也不尽是温情。乒乓球女单决赛,两位中国姑娘赛后不共执国旗也就罢了,竟然不握手、不拥抱、不交流,形同陌路,这让那么多到场的中国球迷情何以堪?让世人又如何看待?一场巅峰对决,在最后一刻失去了人性的光芒,令无数球迷摇头叹息。
我不想过多责怪运动员,也许,教育的缺席是造成不和谐一幕的“罪魁祸首”。从单纯追求金牌的数量,到追求金牌的质量和含金量,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如果把教育和体育割裂开来,这种进步恐怕会打折扣。
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金牌,但我们需要有分量的金牌,更需要有人性温度的金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