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级技工皆“白发” 技术工人难觅“80后”

(2012-06-10 09:25:11)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2年06月10日 01版)
本报福州6月9日电(记者 吴铎思 实习生 李骏彤)“年轻人留不住,厂里的技术工人基本都在30岁以上。”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机械制造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培养技术工人是企业的老传统,这几年评上高级职称的虽然占了员工数的5%,但技术工人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现状。“年轻人耐不住,刚确定为培养对象,就跳槽跑了。”
技能人才是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电机电器、船舶修造等企业都把技能人才视为企业之宝,纷纷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但记者采访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技术工人比例中,年轻人越来越少,高级技工皆“白发”,技工已呈老龄化状态。
福安是福建省的一个县级市,其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企业行业性特征明显,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机、船舶、食品等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比较大。据了解,该市目前一线工人有7万多名,持证的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已经超过2.5万人,但在高技能人才队伍中,“老龄化”情况严重,企业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大部分处于45岁至55岁之间,35岁至45岁的中年高技能人才偏少。
“技术工人的月薪达到5000多元,但依然缺工,特别缺技术工人。”福安一家电机制造厂的负责人无奈地告诉记者。技术工人缺乏是整个福建省共同的问题,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全省共有技术工人362.95万,但高级工、技师分别仅有42.88万、3.8万,而高级技师只有5334人。
“感觉提升的空间不大,而且这行业太枯燥了,整天一身油污,手上的油渍用刀片都刮不掉!”“90后”员工小陈说,外面的诱惑力太大,跳槽成为常态。“年轻人选择机会越多,愿意当工人的就越少,能把当高级蓝领作为自己理想的人更是稀有。”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私营企业因害怕员工技能提升而跳槽,甚至阻止员工参加职称评定。“拿了相关证书,到外面机会就更大了,要么跳槽要么要求企业增加工资。”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青工参加技能培训后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企业花大力气去培养职工,却不能保证员工学成后为企业所用,所以不鼓励培训员工。
多种因素导致恶性循环。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某企业打工的小刘说,从一所中职学校毕业后,由于长期在私营企业工作,缺少培训的机会,他难以看到今后生活的方向。
专家指出,一方面尊重员工、让员工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员工技能,这才能让企业和职工“双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