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影报道

1、张玉雯(图中),11岁,安徽阜阳人;弟弟(图左)张玉国,10岁。姐弟俩都出生在北京,父亲收废品,母亲做钟点工,平时爷爷奶奶看管他们,他们喜欢北京,“因为风景好,有好多朋友。”张玉雯喜欢跳绳,她说以后想当跳高冠军。

2、竹怀京(图左),11岁,河南固始人。2002年在北京出生,父亲在超市当搬运工,母亲在地铁站当保洁员。他希望长大以后能当名司机,“是小轿车司机。”他提高声音说。

3、张明阳,6岁,河南信阳人。父母都是收废品的。“六一”当天,他和妈妈去超市,经过一片拆迁后的废墟。废墟之上,是他们曾经的家。

4、李依彤(图中),10岁,河北沧州人;妹妹李一诺(图右),6岁。她们在帮奶奶搬砖块。父亲卖小商品,母亲当家政工,一周回来一次。

5、许婷(图左),11岁,河南固始人,她正和妹妹许昕月一起做作业。父亲在家政公司干活,母亲是钟点工。在最近的一篇作文里她写道:“我们村里,有不少户很穷,等我回了老家,也带着神笔去,他们缺什么,我就给他们画什么。”

6、张旭(图右),11岁,河南固始人,他和小朋友一起打台球。他不到半岁就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现在父母都是临时工。6月1日中午,他陪母亲去附近的超市,好多游乐设施只是看了看并没有玩,“因为那是给小孩玩的。”他耸了耸肩膀。

7、在北京昌平区振华打工子弟学校的对面,住了近十户人家。“六一”节当天,许多家长还在外面打工没有回来,在家的也没有带孩子出去玩,更没有给孩子买什么礼物。家长们觉得,那是城里孩子才有的过节方式。
没有礼物、没有出游、没有看电影、没有吃大餐、也没有父母陪伴……11岁的竹怀京小朋友,就这样度过了2012年的“六一”节。
他所住的小杂院里的其他8位小朋友,同样度过了一个没有礼物的“六一”节。
他们,都是农民工子弟。
“礼物?当然没有啦!家里穷,没有钱。”一口“京片子”的竹怀京对记者说。提起“穷”,他并没有难过的神色;说到没有礼物,他依然还是轻轻地笑着。
“爸妈都很辛苦,而且,爸妈可疼我了,这就是礼物。”他说。
他的家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城乡接合部。这里大约有2000名农民工子女,绝大部分在附近的3所民办打工子弟小学就读。他们的父母,大多从事收废品、钟点工等工作。
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听说要拆到了我们这儿了,记者叔叔,您知道什么时候吗?”一位孩子说。
据统计,中国的农民工已多达2.5亿人。在这2.5亿人的背后,大约有2000万名随迁子女。他们是飘荡在城市的蒲公英,随着父母的脚步在都市中漂泊。
如果稍作打扮,他们和城里孩子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悉各种新鲜事物,而家乡只存在于父母的乡音以及学校的作文里。
他们的成长,承受着比城市孩子更多的压力。而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衷心希望他们的“六一”节能有更多色彩。
链接地址:http://media.workercn.cn/grrb/2012_06/02/GR030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