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强
《劳动午报》记者 王兆华 纪宝玉
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由中国人独创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的“赵氏塔基”——塔桅式机械设备预制混凝土基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发明使塔机基础变成了预制构件组合的、可移动、可重复使用的新式基座,彻底破解了传统沿用的整体现浇混凝土塔机基础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世界性难题。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项技术的发明人赵正义,竟然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
“我从一个农村泥瓦匠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两个字:”创新‘!“4月21日,赵正义在他简陋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说。
“我干一辈子建筑,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赵正义1946年5月出生于北京昌平农村,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1976年,30岁的他以“上调社员”的身份进入乡镇建筑工程队,干起了瓦工。“我的‘农民工’身份够早的吧!”赵正义笑着说。
刚进工程队的时候,赵正义是全队技术底子最薄的,“从小就没有服输过”的赵正义决心练好这门“养家糊口的手艺”。白天,他注意观察别人怎样砌砖、抹灰,下班后他还在工地上边看边琢磨。晚上,他在自己家院子里挑灯夜战,自我操练,从调拌砂浆到搬砖砌筑,每天300块砖,砌了拆,拆了砌。半年功课下来,砌墙的5个主要指标全部达到优良水平。之后,他创造了令人称奇的记录:8小时砌砖3500块,误差远低于国家标准。
“别人能做到的我能做到,那是‘学习’。别人做不到的我能做到,那才是‘创新’。创新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赵正义说:“干上建筑这一行,我就一直在想,祖师爷鲁班给我们留下了刨子、锯子,我干一辈子建筑能给后人留下什么?”
1982年,赵正义还是一名瓦工时,就创造了室内抹灰护角制作的新工具和新工艺,被收入《砖瓦抹灰工实用技术》和《建筑施工手册》。从瓦工、班组长、质检员、质量科长、施工队长到企业经理,每年都有“创新”、“改革”之举在他手里产生。
1997年,赵正义所在的建筑公司要淘汰落后的轨道式塔机,准备引进最新的固定式塔机。在市场考察中,赵正义发现,国内外固定式塔机虽然型号、性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相同,它们采用的底座——塔基无一例外都是整体现浇混凝土基础,无法重复利用。也就是说,施工结束后,轻则二三十吨,重则一二百吨的塔基就被留在地下,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成为地下管线的障碍物。即使爆破清运出去,也是不可重复利用的混凝土垃圾。
赵正义算过一笔账,整体现浇混凝土塔基的平均使用寿命不足半年,而已知的混凝土寿命在100年以上,资源利用率不足1%.50年塔基投入的成本相当于塔机售价的五六倍。他称,这叫“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呀!
“改变这种传统塔基是世界性难题,连发明这种塔机的外国专家都解决不了。”这是他向50多个国内塔机厂家技术部门咨询得到的答案。
但他并没有死心。在考察一家大型塔机厂时,他热心地与该厂总工程师探讨能否改变传统塔基的问题。当对方得知他是一家乡镇企业经理、文化水平不过初中时,用带有奚落的口吻说:“固定式塔机基础承受变相变量的复合力作用,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是大学本科的必修课。塔机基础涉及土力学地基基础、塔式起重机、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跨行业的多个学科,光是这四大学科的基础知识就够硕士水平了。我们这些搞了几十年的专业人员、有职称、有学历的人都没敢想,你还敢妄生对传统塔基变革的念头!”
这顿奚落,把赵正义激怒了,他脸胀得通红,“噌”地站起来,二话没说抬腿就走,然后停住转身,平静地对那位总工说:“我不敢和您一样看不起自己!”
从此,赵正义就和这道“世界性难题”拴在了一起。
“每天一睁眼,总有一道难题横在脑子里!”
赵正义虽然只是初中毕业,但从走出校门那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学习。20多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中专乃至大学本科的建筑施工专业教科书,自学了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工程学、土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遇到各种学习机会,他更是不放过,没有他不参加的。据统计,这些年来,他参加了40多次培训学习,时间长的一两个月,短的一两天,每次他都是学得最认真的。2006年,已经60岁的赵正义还报考了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攻读了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在工作中,他曾运用自学的建筑结构设计知识,发现了图纸的严重设计错误,从而避免了一次楼塌人亡的悲剧发生。他打破业界常规,在施工现场预制了除屋面板和预应力大梁之外的全部大型构件,引起广泛关注。1997年前,他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累计直接为企业创收270万元……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读书、学习是创新的基础,从眼前入手、从本职岗位入手是创新的捷径。”1997年,赵正义决心要碰一碰改变传统塔基的这一世界性难题。
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让赵正义一开始就找到了解开难题的正确思路。他想:把笨重的塔基看成生日蛋糕,一切分,不就化整为零了?可是新的问题来了:切分容易,使用时再合成整体,能有同样的稳定性吗?
“每天一睁眼,总有一道难题横在脑子里!”赵正义说,为了解决研究中遇到的一道道难题,赵正义常常突然就从梦中醒来,查资料、画图纸,伏案计算直至天明。上下班时,他也是边骑车边思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正义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就设计生产出了第一套由13件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组合的塔机基础。在新型塔基使用过程中,赵正义指定专人每天定时对塔式起重机进行观测。转眼6个星期过去了,楼已盖到第四层封顶,塔式起重机使用正常。这个独出心裁的创新,一举突破了周期移动使用机械整体浇筑混凝土基础的传统技术,世界上第一套桅杆式机械设备组合基础——“赵氏塔基”的第一代产品诞生了。
赵正义盘算了一下:本企业有4台塔机,平均每年转移3个地方,5年内光塔机基础就能省下50多万元,能够节省出买两台新塔机的钱。
当他拿着他的“赵氏塔基”设计方案向国内著名混凝土权威、清华大学教授江见鲸请教时,江教授评价:“解决像‘赵氏塔基’这样如此复杂受力,实现反复组合、分解的混凝土预制结构,要有非常强的创造性能力!我想请您来给我们专业老师上一堂创新思维的课,让我们在真正的结构创新面前,接受一下创新思维的启发。”
他在母亲坟前哭诉委屈:“这辈子一定要把这件事干成!”
“赵氏塔基”初次亮相成功后,也让赵正义看到了许多缺陷和不足。然而,正当他准备投入更多精力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时,由于企业改制,“赵氏塔基”的继续研发升级陷入困境。
2001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办理内退,创办公司,靠自己的力量把“赵氏塔基”的研究和推广继续搞下去。
为了筹措公司注册资金,他卖掉了自家的一套楼房,用自家的平房作抵押贷款。这样,他家里每月只能靠他自己的800元“内退生活费”和老伴的900元退休金维持生活。
这期间,上级组织要安排他当镇党委书记,被他婉言谢绝。他的举动周围所有人都不理解。老伴、孩子、兄弟都不支持他这么做。原单位同事说他“疯了”、“肯定干不成”。
2001年8月1日,拿到公司营业执照时,赵正义感到了巨大的“无助感”。他抱着营业执照来到郊外母亲的坟前嚎啕大哭,向母亲哭诉着自己平时说不出口的委屈,他发誓道:“儿子这辈子一定要把‘赵氏塔基’这件事干成!”
为了研究“赵氏塔基”,整整7个春节赵正义没有跟家人在一起过。单位离岳母家很近,却6年没有登过门,岳母说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他儿子说,慢慢地家里人都习惯了,只在吃饭的时候叫他。“不是一天都不能挤出来,而是因为构思一个技术体系时不能打断。”赵正义认真地告诉记者。
15年来,他将“赵氏塔基”升级换代9次,已申报102项专利,其中49项发明专利。这期间,10位数的计算器用坏了11个,报废了3台电脑、4台复印机,用掉的复印纸、图纸达4吨多。
公司成立10年间,已经滚动投入研发经费1100万元。赵正义的视力由2.0变成了400度散光,身上穿的T恤还是13年前儿子给买的,穿了多年的衣裤已经磨得发白,脚上总是穿一双从早市上买的布底鞋……
“所谓‘功名’是对社会、对他人都有益的事情”
赵正义说:“我也鼓励自己追求功名,但我所谓的‘功名’,是对社会、对他人都有益的事情,光对自己有益不能算‘功名’。”
作为一个农民工,解决了世界性难题,赵正义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3月,美国一家国际投资公司慕名而来,开价1000万美元买断“赵氏塔基”的专利权。这对于资金长期短缺、债台高筑的公司而言的确是个好消息。公司员工也高兴:“如果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借的一笔笔外债就不愁了!”但当赵正义弄明白买断“赵氏塔基”的专利权就意味着,以后中国人要用“赵氏塔基”就得从他们手里买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样受制于人的事咱不干!”
赵正义认为:“没有把专利权卖出去是对的,我决不后悔。中国的建筑塔机保有量超过世界总量的50%,其中90%以上为固定式塔机。目前国内塔式起重机正以每年二至三万台的速度递增。如果我们每增加一台就要去从别人手中购买专利的话,每年不知道有多少钱流出国门。”
目前,“赵氏塔基”已经升级为第九代技术,在基础占地面积、混凝土构造体积、地基承载力条件、安装、拆解时间、制作成本和使用成本、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六大方面综合指标,都达到世界独有的最先进水平。在国内,已经推广应用到22个省市的53个地区。前不久,赵正义受命住建部,负责制定这一世界首创技术的行业标准。
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对赵正义给予了这样的评价:“赵正义的自主创新业绩,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亿万劳动者的创造力。”
链接地址:http://media.workercn.cn/grrb/2012_04/26/GR010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