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的风景--中国古典诗词桥意象分析(一)
(2017-05-22 14:49:08)中国古典诗学体系中,意象一直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存在。从《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词经常借意象传情达意,一方面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抒情表达空间,另一方面也无限地拓展了古典诗词的审美空间。同样,桥作为一个经典意象,从《诗经·大雅·大明》周武王之母太姒来归时,周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开始,便延展了古人对外面的世界的探索之路,使那些横于古代文人前行的路上的潺潺河溪,或是湍急飞流,不再成为横绝的水域。一座座长桥短桥,或长虹卧波,或月桥临水,或烟桥迷蒙,或板桥霜迹,引领着中国古代文人延伸着脚下的长路,也拓展了人生的漫漫前途。小桥流水,画桥烟柳,让他们在桥上看一路的山水风景,吟咏一路的人生画卷,写一路对彼岸的不尽向往。桥上的风景如诗如画,却也承载了古代文人仕途漂泊宦海浮沉的的五味人生,所以桥也被他们赋予了多种情思,或表达美丽凄婉的爱情,或表达繁华过往的追思,或表达遗世独立的追求。
桥上的风景随季节的流转而流转,因文人的心境而变幻。所以桥作为意象也凝结了中国古代文人沧桑风雨的心象,并在古典诗词中渐渐沉淀为一种中国诗学特有的美学意境。东方浩的《石拱桥》写到:
这唐宋的诗行/漫邪路于水乡的河道/ 岁月之掌/抚去青石的沟沟坎坎/只把一种暖意/悠悠注入/丝绸的光辉/ 映亮暗淡的文字/工匠的姓名/早随流水逝去/而他们的遗作/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 在无数深情的目光和双脚下/亲切,动人/石拱桥风度翩翩/一头倚在古典的水域/一头倚在现代的爱情
东方浩把石拱桥比喻成唐宋的诗行,这固然是因为石拱桥凝聚了华夏千载的文明历史,又何尝不是表达古诗词中桥意象的作为艺术的典型象征。正是在千百年古典诗词的反复吟唱中,桥意象成为了意义丰富的诗学语词。
在人类造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种种自然现象的影响 ,形成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样式不同的天然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以及我们在野外经常可以看到的小河边因自然而倒下的树干所形成的 “独木桥”,或两岸藤萝纠结在一起而构成的天生“悬索桥”等。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于是就产生了人为的桥。所以说,“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既源于对自然的摹仿,也源于原始人类心中诗兴直观的思维,一棵顺流而下的树干,一叶浮于水面的小草,都给原始初民以发明创造的灵感启迪。”
《诗经》说周武王“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显然,因水中的漂木而触发了造船灵感的古人,又因了这水中的漂木而生发出了造桥的灵感。同时,后人承继这一文化资源,进行了有文化意义的解释:
《说文解字》:桥,水梁也。从木,乔声。
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新华字典》:形声。从木,乔声。本义:桥梁。“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
作为“利于通行”的建筑物,桥是一种架空于溪流水面,或山涧壑谷之上的通道。当人们走出家门,走向远方,面对眼前横绝的流水、深壑时,桥及时地延伸了脚下的路。于是,当前行的人们踏上桥面之时,临水难涉的愁苦转变为了脚踏坦途的欢愉;对于前途茫茫的怅叹转变为了迎风翩然的轻松。人们一路走来,看到过野桥、江桥、溪桥,看到过飞桥、断桥、小桥、长桥、危桥,也阅尽了月桥、烟桥、画桥。这些桥或高悬或低卧,形态万千,有的横卧江河流水,灵动雅致;有的跨越岩壑溪涧,古朴雄峻;有的坐落闹市通衢,巧夺天工。有了这些桥的存在,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穿行于亘古岁月中的行人终于得以跨溪越流,飞津济渡。
而这一切都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驻足桥上,他们会想到那些桥的传说:比如关于弹琴桥、会仙桥、双抛桥、鹊桥等的传说;漫步桥上,他们会为桥边的风景所沉醉:
旷望危桥上,微吟落照前。
平桥低皂盖,曲岸转彤襜。
九子峰前闲未得,五溪桥上坐多时。
河岸曲折,夕阳晚照,涤尽心中的仕途苦涩。所以面对眼前美景,诗人们常常思绪飞扬,逸兴湍飞,一如张旭《桃花溪》所言: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飞桥隐隐,野烟迷离;石矾渔船,桃花流水。这一切都是那样幽深朦胧,恍若尘世之外:在诗人眼里,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诗人心里,花香浸染,水声轻淌,渔舟轻泛,遥想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
美景入心,且行且吟,诗人们放下了和亲人朋友桥头送别的感伤,放下了前途风雨如晦的迷茫。从此,踏桥而过,横于古人面前隔止了前行之路的水便不再成为阻隔和障碍,这桥也便成为诗人们百写不倦的经典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