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晓梦
王晓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29
  • 关注人气:1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文学--新写实小说

(2012-05-30 22:44:48)
标签:

文化

校园

分类: 酷评

新写实小说

一、新写实小说的出现

新写实小说是对80年代中期往后直到90年代上半期新中国小说创作倾向的一种概括。1987年前后,当先锋作家们的现代小说艺术实验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时候,小说界的另一种创作倾向悄然兴起,这便是以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的出现。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传统现实主义在西方外来影响下的艺术嬗变和更新,它既不满传统现实主义僵化、死板的表现方式,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影响,又不满先锋小说在艺术实验的道路上走得过远过偏,脱离了本民族的现实文化语境。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以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就是以较为客观、冷静的叙述笔调,着重展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环境,力图揭示普通人的生存本相的作品。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上,王朔的小说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形成一股“王朔热”,华艺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了《王朔文集》,首开为青年作家出文集之风,对“王朔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朔发表于80年代的早期作品如《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多为比较模式化的言情小说,但其取材的市民化、语言的口语化等倾向已十分明显。王朔小说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他的“顽主”系列,其中有代表性  的如《千万别把我当人》、《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等等。这些作品以颠覆性的小说叙事反叛了占主流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一切美好、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在小说中受到无情的调侃,化为轻松的一笑。而这样的小说之所以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反响,客观上首先是因为它表现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世俗化加剧,市民文化价值观念开始从向来受压抑的状态浮出历史地表,王朔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市民文化争得了显示自身、言说自身的话语表达权利。在王朔的小说中,生活在社会和思想文化的边缘的人物成了主人公和英雄。与此相联系的是,王朔小说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鲜明的文化快餐性质。使王朔小说的上述意蕴凸显出来的方式是所谓“反智”的写作策略。王朔小说叙事的矛头直指知识分子文化或者说精英文化的存在,其对知识分子的一些劣根性如迂腐清高、自我膨胀等给予了痛快淋漓的挖苦与嘲弄,这当有助于知识分子的自我警策与自我批判;而其充满幽默生动的市井口语以及粗鄙而轻松的文风,对知识分子叙事所特有的凝重、优雅等等,也形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冲击,并以此构成文学多元格局中的“一元”。但是,王朔小说对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启蒙精神的嘲弄和抨击中。其嬉戏与轻佻的姿态里亦存在着蛮横霸道的危险,潜藏着对包括知识分子文化在内的文化精神资源的破坏性力量。这是在面对王朔小说时不能过的一个险滩。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来代替对王朔小说的全面把握。像《我是你爸爸》和《动物凶猛》(后来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的小说对人们的基本困境所投以的纯粹的注视与真诚的表达,都足以令人深思。王朔小说一船被看作“新写实主义”小说。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 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 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与热点。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重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潮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进入90年代以后,新写实小说形成不同于前貌的新的发展轨迹。池莉的《太阳出世》(1990)、《你是一条河》(1991),方方的《落日》(1990)、《祖父在父亲心中》(1990)、《桃花灿烂》(1991)、《纸婚年》(1991),刘震云的《一地鸡毛》(1990),刘恒的《教育诗》(1991)、《苍河白日梦》(1993),叶兆言的《艳歌》(三篇,19911992)、《关于厕所》(1992)等小说就是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的成果。可以看出,在90年代的文学格局中,新写实小说在其初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小说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原则,而且在小说的文化探索和形而上精神上也比80年代小说有了新的超越。艺术上,新写实小说已由80年代较典型的悲剧形态向着谐剧甚至喜剧的形态转化,某些小说已具有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解构”、“消解”和“反讽”特征。这表明新写实小说已具有了更为开放的艺术视野和更多元的艺术手法,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当然,新写实小说也有致命的局限,比如他们在反对对生活进行整体把握的同时,又因过分零乱、琐碎化的描写而显得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在追求生活表现的“原生态”和“零度情感”的同时,叙述的过于沉闷、单调也导致了小说灵动艺术魅力的丧失。这些也许正是新写实小说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日趋式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不同。

与传统现实主义内容上的政治化承载不同,新写实小说表现的是庸常的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人生;

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对生活本质意义的发掘,新写实小说表现的是未经加工过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或称“生存本相”),是对生存本身的关注;

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形象塑造不同,充斥于新写实小说的是一些凡俗的芸芸众生,是无足轻重的所谓的“小人物”(普通人);

在创作态度上,与传统现实主义作家主体的融入姿态不同,新写实小说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调(零度写作),掩盖了作者叙事的主观倾向性。

在叙事表达上,新写实小说以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为主,但又积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新写实小说的特征:关注世俗人物;描摹世俗人生 ;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现代商业社会里,文学创作与期刊杂志联合操作的结果,在这方面,新写实小说开了新中国文学的一个先河。

代表作家:除了较具代表性的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外、还有叶兆言、苏童、范小青、李锐、李晓、迟子建、杨争光、阎连科等。

新写实小说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写实小说而言的,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更新。新写实小说的革新意义在于使日常生活本身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成为写作追求的意义所在,写作回到了生活,回到了人本身。

但新写实小说在直面“生存本相”的同时,普遍地保持“零度情感”介入状态,对现实采取认同妥协的态度,又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自“五四”以来所高扬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战斗力量的削弱。

四、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1987

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的一户贫民家庭几十年间的生存遭遇,对城市底层平民卑微、粗鄙、残酷的生存状况的表现,可谓是“刻骨的真实”,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

在艺术渊源上,《风景》显然接受了法国左拉式的自然主义的艺术影响,描写凡俗人生,刻画野蛮残酷、粗鄙丑陋的生存景观。

《风景》的文化意义在于使生存本身以一种放大式的立体姿态逼人关注,令人思考,突出了生存本身的意义。

除了《风景》外,方方其它的重要作品还有表现普通人灰色、沉闷生活的《白梦》、《白雾》、《白驹》等,表现知识分子生活和精神困窘状况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一唱三叹》及近作《乌泥湖年谱》等。

五、池莉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1987

这部小说写的是操作工印加厚一天的生活内容,作者采取横切面的表现方式,将主人公的各种活动和烦恼浓缩进一天,予以强化表现。不同于谌容在《人到中年》里对中年人的人生负担、烦恼采取理想主义的处理方式,池莉则以一种贴近现实人生的平民化姿态,表现出关切、认同的态度,体现出“反神性”写作的特点。

除了《烦恼人生》外,池莉的这类表现武汉底层市民生活状况的新写实作品还有《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进入90年代以后,池莉转向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这类作品有《紫陌红尘》、《一去永不回》、《让梦穿越你的心》,《江河水》、《小姐,你早》和《口红》等。此外,池莉还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如《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

六、刘恒的小说

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影响和制约人类生存的本能欲望,如食和性等,把人类的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联系起来,在特定的文化时空中从生理的角度来探讨人性问题。《狗日的粮食》表现出对于“食”的关注。《伏羲伏羲》则从性原欲的角度来探讨“性”对于人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刘恒的小说对人性的探讨没有从抽象的层面进行,而是将他们放在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当代中国农民极度匮乏的物质生存现状、封建家族制度、传统文化对性的压抑和所引起的心理畸变等),这使他的创作具有社会文化批判的意义,而不是纯粹的对本能的欲望描写,在人性的探讨上达到相当的深度。刘恒的新写实小说还有《白涡》、《连环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七、刘震云的小说

刘震云的小说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特定环境对人的挤压和人在这一环境中的个性的扭曲和异化。他这一类的作品主要有《一地鸡毛》、《塔铺》、《新兵连》、《单位》等。

《一地鸡毛》表现人在这种烦恼压迫下的个性扭曲、精神萎顿、激情消退和自我丧失。

刘震云的小说,客观、冷静,但又饱含讽刺、批判,常具喜剧般的效果。他的作品对生存的荒诞和人的异化的持续表现,具有存在主义哲理的深度。90年代后,刘震云转向长篇写作,先后出版了长达三百万言的“故乡”长篇系列(《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和新作《手机》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